如何提高求助者的行动力?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8年8月28日
老章是睡眠障碍患者,经过药物加心理治疗,情况改善明显。最近,情况有反复,与老公一起来心理咨询。药物她是能够不折不扣吃,因为为了健康,她愿意听医生,专家的话。可是,其他心理治疗,就问题不少。如运动治疗的事情,她就懒惰了。如放松治疗的事情,她更不努力。她说,这些治疗的道理,她都懂,就是做不到,动不了。这也是很多心理障碍患者,特别是门诊治疗的患者,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行动力不足,缺乏。怎么办呢?
一是道理说透。不少心理障碍患者,嘴巴说道理懂,其实没有真正听清,听透。一方面心理咨询师没有说到位,另一方面患者理解能力问题,对这些治疗的意义,作用,还是一知半解。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咨询说清,说透,说重,说明。甚至还需要反复说,入耳,入脑,入心。如运动对心理治疗的意义,那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就是一种药物。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促进身体健康。然后,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去行动。包括运动安全,运动效果,运动坚持等。就是说运动治疗,就可以说一小时的课程了。我过去在庐山心理卫生专科医院做院长的时候,常常给住院患者讲课,就包括运动治疗。
二是提升责任。心理治疗与其他临床治疗不同,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患者的主体作用占效果的70%。我常常告诫患者,你努力多少就好多少。你不努力,就好不了。100%努力了,就好100%。一个人为什么可以选择认认真真吃药,却不能选择认认真真运动呢?一个人痛苦也是过一天,快乐也是过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她如果不选择去努力运动,言外之意就是她愿意选择痛苦过一天,是不是一种自责,甚至一种自残。事实上,老章的潜意识有这样的因素。他们夫妻感情很好,一家人的钱都是她管理。过去,她的投资都是成功的,唯一一次投资,一辈子的积蓄没有了,她后悔,自责,感到对不起老公。事实上,她老公很理解了,宽容她,这样她更加难受。唯一她继续痛苦,才能缓解痛苦。冲突变形理论,就是这样分析的。就是她使用了疾病痛苦,来缓解投资失败带来的道德痛苦。一定意义上,她生病了,是一种继发性获益。当然,这些话,我没有跟她说,不知道她理解吗?其实,这样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一种幼稚行为。
三是外在动力。她想心理健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行动力差,也是客观事实。除了使患者产生内在动力外,必要的外在动力也是重要的,特别是初始阶段。一句话,一个人的行为改变,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我过去在庐山心理卫生医院做院长时候,患者在群体生活中,在良好治疗氛围中,往往行动力是比较高的。每天都有治疗内容,每个治疗内容也是不同。每天都是有护士带队去活动,有的护士还掀起患者的被子,动员他去活动。护士说,如果少一个人,她的奖金就没有了。患者就在这样的动力,压力下,开始行动,不断行动,坚持行动。门诊患者就比较困难了,一方面需要家人督促患者去治疗,另一方面需要心理咨询师参与患者平时的心理治疗,这些必须增加一些压力,压力也是在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范围内。如运动治疗,就需要家人陪伴去运动。坚持一段时间,就慢慢成为习惯,慢慢显示效果。
四是智慧动力。心理咨询需要智慧,家人陪伴,有时候不见得有效。家人的100句话,不如心理咨询师的一句话。在医院门诊患者信誓旦旦,回家以后,依然如故。这时候需要智慧,1、制定治疗计划,就是把与患者商量的治疗计划,形成书面的承诺。如运动治疗,就是规定每天下午5-6点,跑步一小时。2、每天进行督促,就是需要患者每天有治疗日记,每天报告心理咨询师,一个一个的落实,督促,患者自然有压力。3、及时反馈总结,就是如果完成任务的,给予鼓励,没有完成任务的,必须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意见。4、建立奖惩物品,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我曾经做过,一个来访者治疗动机强烈,行动力很差。就让她在心理咨询师这里押金,每天治疗计划标价,完成一项就退款,没有完成就没有押金。患者的行动力果然增强了不少。其实,这个奖惩办法,还是她提出的,也是患者智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