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障碍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8年4月22日
从哲学上说,有一个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规律性的研究的基本问题。在心理障碍的治疗中,也是有一个规范化和个体化的关系问题。当然,目前的心理障碍的临床心理治疗还是在发展阶段,谈不上规范化,目前所探讨的规范化治疗,主要还是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今天上午,在上海参加了融合,创新,抑郁症规范化诊疗的高峰论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徐一峰院长主持论坛。湖北省人民医院王高华教授主持的抑郁症论坛,加拿大lam教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施慎逊教授,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钱敏才是论坛嘉宾。诊疗主要探讨抑郁症诊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关系问题。
规范化也是标准化,标准化是基础,个体化也是个性化是发展。目前,精神卫生组织在大力推进临床指南,临床各种指南是层出不穷,全世界也是如此。精神卫生组织重点推动的是抑郁症的诊疗指南,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指南,双相障碍的诊疗指南,效果很好。政府层次也是开始重视,准备积极推进。因为临床指南是指导性,普遍性,规律性。
虽然临床指南也是有局限性,如国外资料多,不能接地气等,但是对基层精神卫生机构的培训,对年轻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培养很好。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年轻的医生需要学习指南,年长的专家需要更多个性。因为专家是针对复杂的,困难的疾病,是疑难杂症。如难治的抑郁症。
广大精神科医生需要掌握指南,而不被指南掌握。对广大的精神科医生的临床诊疗,还是需要规范化为基础,就是象目前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样。个体化应该建立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没有规范化的个体化是危险的,甚至面临法律纠纷。所以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基础培养怎么样,看他使用指南怎么样,一个精神科专家水平怎么样,看他个体化诊疗怎么样。当然,个体化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约束,因为在指南中,也是有复杂疾病的个体化诊疗原则的。所以,个体化实际上是规范化基础上的个体化。
需要提出的是,诊疗指南也是需要发展,规范,如需要患者参与的规范化诊疗指南,需要基层精神科医生参加的规范化诊疗指南,才能接地气,才能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
(图片:吴剑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一峰院长合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