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反刍思维与孤独感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8月25日
根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处在寻求并且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建立与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孤独感是指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者体验,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孤独感反映个体对自身人际关系的一种体验与认知感受,很少体验到孤独感的人能够比较好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羞怯,内向,外倾性缺乏及焦虑,抑郁和神经质的人格个体容易产生孤独。孤独感原因有儿童时期对父母及抚养人的依恋方式,个性因素,个体消极的认知及应对,与社交技巧的缺乏,社会性忽视等。网络使用及网络关系成瘾,社会支持缺乏,也是导致孤独感的外部原因。孤独的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层次歪曲或者曲解,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消极,可能存在消极的认知图式。
孤独感起源于儿童时期对于亲密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及早期依恋的缺乏。依恋是指个体与抚养人或者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联结。婴儿出生就与母亲形成一种亲密的,信任的关系,因此不感到孤独。这种亲密的依恋关系会伴随个体成长,具有恒定性,并且贯穿于个体的终身。孤独感与依恋关系紧密,与不安全依恋(高依恋焦虑,高依恋回避)正相关,与安全依恋负相关,高依恋焦虑,高依恋回避的个体表现更多孤独感,依恋安全的个体很少孤独感。
个体消极认知及应对是孤独感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反刍思维作为一种应对消极或者负性适应不良的认知方式,对孤独感的形成产生影响。反刍思维是个体消极注重自身的抑郁状况及这种状况可能的解释和结果的看法及行为的表现。反刍个体无意识重复性的回想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和原因,后果和事件细节,很少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消极,无助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工具使用孤独量表ucla,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包括依恋焦虑(对恋人的情感效用性缺乏信息,有一种强烈的而不太满意的与对方亲近的愿望)依恋回避(对恋人缺乏信任,喜欢与对方在情感上保持距离),反刍思维量表rrs,包括抑郁症状(这件事让情绪失落),反省深思(我感到很无力,没办法工作怎么办),强迫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结果显示,依恋焦虑高于依恋回避,说明个体焦虑或者回避高,rrs分高,但是低与其他研究,可能是孤独感的因素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如上学,就业,家庭等社会变迁,网络成瘾,手机依赖)。
不安全依恋(高依恋回避,高依恋焦虑)的个体常常与高孤独感的关系紧密,可能是因为我们通常把不安全依恋看成是高依恋回避,高依恋焦虑的人,缺乏安全依恋的个体,对他人或者自己极容易采取一种消极的评价态度,导致在他人沟通,交流方面存在困难产生孤独感。反刍思维高的个体,对人对事有更多消极情绪,呈现消极的思维加工模式,更容易感到孤独感。男生的孤独感稍微高,可能是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要求,人格特征,在人际交往时比较少自我暴露,自我隐瞒,社会支持及消极应对方式有关,自我暴露少,自我封闭多的个体,极容易陷入孤独感。可能是男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焦虑和消极情绪。反刍思维和依恋上,男女性别差异,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原因,应对方式,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化的因素有关。回族人坚守自己的信仰,节日及习惯,可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消极情绪难以释放,理科学生常常在实验室,空余时间比较少,消遣方式缺乏,负性情绪常常被积压。
伴随个体成长的高依恋焦虑或者回避,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或者逆境时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认知及应对策略,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自我退缩,自己封闭,失去交流机会,提升孤独感水平。适当依恋焦虑或者回避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减少高依恋焦虑或者焦虑和消极思维观念,对积极思维观念的增加及孤独感水平的降低有好处。
认知模式说明,高依恋焦虑的个体担心恐惧增加被别人遗弃和拒绝,容易产生消极的认知方式,容易产生反刍思维,缺乏自我反省,监控能力,高依恋回避个体过多依赖自身,容易产生他人的认知模式,常常压抑封闭自己,不能很好监控在的思想,他们都不善于人际沟通和交流,执拗与自身,反刍思维水平比较高。高反刍思维的人不能走出自己的思维,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圈缺乏支持系统,增加孤独感。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中,改变个体的高依恋焦虑或者回避状态,减少消极认知增加积极认知,激发个体自我开放,暴露及沟通欲望,改善孤独感。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1567019290,4253260933&fm=26&gp=0.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