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的死亡态度

(2017-08-22 11:58:10)
标签:

死亡态度

生命教育

外显

内隐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大学生的死亡态度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822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通过认识死亡来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取得进一步的独立,需要为将来真正踏进社会独立生活做准备,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命存在和价值作深入思考,同时还需要思考与生命并存的死亡。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忌讳的话题,大家倾向于回避谈论死亡,即持一种“只谈生,不谈死”的面向现实主义的生活观念。因此,有必要考察大学生的死亡态度,为开展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提供参考。

   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做出反应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死亡态度的内涵主要包括对死亡的了解,接受,焦虑,恐惧和逃避等,对死亡的了解和接受事业正性态度,对死亡的焦虑,恐惧和逃避是属于负性态度。

   心理调查考察死亡态度,与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表现中立,自然接受的态度。大学生的死亡态度表现是中性接受态度为主,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比较少。可见大学生对死亡表现出中立接受态度,把死亡视为整个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

   态度不仅包括外显态度,还包括内隐态度。外显态度是个体对客体态度有意识的,控制性的反应,可以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内隐态度是个体对客体态度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反应,是难以通过传统问卷调查或者访谈进行直接调查,通常采用间接方法测量。目前死亡态度研究都是自我报告调查,就是针对外显死亡态度的直接调查。如果只关注外显死亡态度,不关注内隐死亡态度,有局限性,一是通过主观报告完成的问卷调查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个体在填答问卷时可能会掩饰直接内心对死亡的回避或者恐惧,未能表达真实的死亡态度;二是作为无意识的成分,内隐死亡态度是难以被个体所觉知,并且进行主观报告的,即使个体愿意表达自身真实的死亡态度,由于调查工具的局限性,仍然难以测量个体的内隐死亡态度。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快速反应降低人们的意识监控,测量目标概念(死亡)与属性(正性或者负性)之间自动化联系的反应时,实现对内隐死亡态度的测量。本研究使用变式单类内隐联系测验iat

   工具使用,单类内隐联系测验sciat,使用死亡态度概念死亡,去世,走了,老了。认知,情感,行为的正性词清楚,明白,理解,领会,平静,释然,坦然,尊重,直面,接纳,探索,超越。负性词有无知,迷茫,迷惑,困惑,恐惧,害怕,紧张,绝望,厌恶,抛弃,回避,逃避。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中性接受。

   结果显示,大学生把死亡与消极词汇连接比积极词汇连接需要的反应时更短,说明他们在内隐态度层次把死亡与消极词汇建立了紧密关系。是因为就现有的生命教育,教育者更多聚焦于生命中的希望与美好,常常忽视了,甚至刻意回避死亡。死亡在人们观念中常常认为是消极的,甚至是不吉利的。这种现象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忽视死亡话题的生命观,大学生出现了负性内隐死亡态度。外显死亡态度的结果可能低估了大学生对死亡的回避,恐惧,焦虑的负性态度存在,becker认为,个体具有否定与拒绝死亡的动机。

   中性接受态度最多,生命大学生外显死亡态度表现中性接受,外显态度能够友平常心看待死亡,比较平静接受死亡,比较少表现对死亡的恐惧,逃避及把死亡看成为逃避现实痛苦的方法。

   结果显示,大学生内隐死亡态度与外显死亡态度不存在联系,甚至有矛盾,可能原因是生命教育中的相对薄弱的死亡教育,未能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死亡的自然性,他们在潜意识仍然把死亡看成为可怕的事情,对死亡保持原始的恐惧和逃避。在sciat中,大学生是自动化加工,他们难以对反应进行掩饰和修饰。对死亡的外显态度,个体可能因为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掩饰直接的真实态度,在传统文化中,如果个体对死亡表现恐惧和逃避,常常被认为是胆小表现,为了避免这种社会赞许性导致的心理压力,个体把死亡感到恐惧和焦虑,更愿意在外显测量表现中性接受的态度,出现外显和内隐态度的分离。一般说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低相关,因为他们是不同的心理结构,有不同的机制,外显态度受到意识控制,是相对理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报告方式测量,内隐态度不能受到意识控制,是根据个体自己的经验运作,难以通过自我报告测量。

   因此,对大学生死亡态度的测量,需要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结合,才能深入了解大学生死亡态度,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死亡及生命知识的教育,引导探索死亡与生命的本真,不是简单把死亡和生命看成为自然规律,对死亡也仅仅停留在感性恐惧和逃避层次,对生命视为常物而不加珍惜。让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更加理性认真对待死亡和生命,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并且尝试在短暂的一生中努力做出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让生命更加丰盈饱满。

http://img3.imgtn.bdimg.com/it/u=3526164520,2012674959&fm=26&gp=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