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精神障碍康复机构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7月1日
目前中国大陆登记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50万人,患者管理率73%,其中97%的患者病情稳定,或者基本稳定。病情稳定或者的康复与回归社会是精神障碍社会工作的重点。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机构在大陆还是起步,如何建设机构,提供什么服务。
研究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成果很多,探讨孤独感,抑郁问题。病愈后返回工作问题。大陆聚焦生活质量,家庭状况。社会工作以助人为核心,其陪伴终究是有限的,患者仍然回到生活世界,面对生活挑战。康复是一个复杂,反复的过程,患者症状减轻,不再需要持续性药物治疗,康复到发病前行为状态,这些都是康复。
台湾精神障碍患者除了居家康复,还有院舍类,社区类康复机构选择。有代表性的是慢性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会所。如社会评价比较高的A关怀中心,是政府委托康复之友协会承办的,社区型身心障碍康复会所,旨在用多元,开放与接纳的视角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融入与社区服务。服务对象是病情稳定能够定期随诊的精神障碍患者。使用会所模式,患者早来晚走。地区患者都是可以申请康复,实施会员自治,2名社工和患者自行管理。B精神障碍慢性康复医院是私人建立,坚持治疗性社区概念,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服务对象是病情稳定的精神障碍患者,患者全日制生活在医院,家属可以探望。实施社工管理制度,社工4人,护理员2人,护士1人,院长半个月来一次。
一、服务理念。1、对自我取向的理解,自我取向是指精神障碍患者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路,整个康复过程必须以患者为主导,培养他们自立,自主,作为的能力,有的称会员,有的称患者。医院纪律必须遵守。食谱也是患者与社工共同投票产生,自主成为思维习惯,不满足于别人指手画脚,食谱也是季节决定。或者实行家长制管理;2、对家属参与理念,家庭是康复重要动力,两个月一次会员与家属共同活动,包括爬山等;3、社工服务理念,社工是患者康复协助者不是照顾者;4、患者自助与互助理念,帮助不仅是一个人作用另一个人使他情况好转,面对相似问题,通过互助帮助可以使助人者和被帮助者得到增权,奖赏,治疗。每个星期的朋友关怀日。康复得好,可以出去。重视患者伙伴关系;二、服务内容,1、个案管理服务,康复过程有记录;2、小组活动服务,患者进行酵素的制作,做蜡烛,做凤梨酥;3、社区互动服务,与菜市场合作买菜,义卖。
以康复为中心的精神障碍社会工作呈现不同层次,生活在不同环境,具有潜能与主观经历患者,能够完成一个有希望的生命历程,虽然有限制,仍然在人生目标,态度,感受,角色,技能进行改变。精神分裂症即使充分治疗,仍然有不少患者在比较低的功能水平。承接治疗后康复过程是为患者提供一个从患者过渡社会人的桥梁。桥梁更好设计与执行需要自我接纳,家庭回归,工作适应,社区融入。
1、
自我接纳,个人概念模式是主要康复理论,自我取向模式的不同理解决定了自我接纳程度,有的实行共同决策制度,只有社工管理。患者有绝对管理,参与权。建立伙伴关系是重点,社工带动小组活动,患者相互协作完成。也可以有护理人员,患者可以做帮工。社工可以与患者全天候在一起。
2、
家庭回归,72%患者认为家庭是仅次于健康的生活质量因素,医院规定家属参加孩子的个案和机构活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书是对机构授权。
3、
工作适应。患者对机构有归属感,都是“我们这里”,患者日常活动,甚至雇佣患者为工人,为比较好的患者寻找外面工作,如洗车工。工作是康复途径,工作好,有奖励。
4、
社区融入,买菜,义卖是融入社区的方式,每天定期完成,使患者从制度转变成为习惯,成为社区居民一部分。当然需要社区居民同意。
启示,大陆精神病医院增加了心理,社会治疗因素,但是患者没有参与康复决策,什么时间出院取决于家属愿意接受。需要一种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上,贯彻患者自我接纳,机构愿景和服务宗旨明确自我接纳,体现在社工与护士的培训,去污名化,不仅需要机构,最终落实在患者自己。机构不应该定位为家庭排忧解难,而是让家庭主动参与。机构不仅是简单解脱家属于,而是让家属从照顾者进化为主动康复陪伴,尽可能让家属参与患者康复,成立家属互助小组,减轻家庭的心理和社会压力。为患者提供工作归属感,成为好员工的目标,不是择优录取的竞争。机构提供的工作适应服务机制不应该奖惩分明,应该提供患者回归理念,适应工作的生活节奏。需要设计在社区适应的本土化的互动形式,优势在社区互动,社区多样化为互动形式的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复杂要求,需要根据所在地的社区类型,文化,居民,设计本土化的互动,保证患者在社区接纳。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2113266513,1454603440&fm=26&gp=0.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