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5月4日
  
灾难并非完全带来创伤,还有抗争以后的个体成长。创伤后成长PTG,作为创伤事件后的常态复原,突出强调了沟通在创伤性事件后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最终表现出积极的,正性的身心变化结果。心理复原力还有许多影响因素,个体内在心理能力起重要作用,心理复原力作为这种积极的心理能力对个体创伤性事件后的PTG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和预测作用。心理复原力是个体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自身内部逐渐恢复到创伤前良好状态的积极心理现象。
  
Tededchi研究认为,PTG的内涵体现在自我认知,他人联系,人生哲学3个层次。5因素模型。还有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2个成分。保护性因子,也是调节性因子,仅仅出现在高危险水平时对个体的保护,以恢复自身能力适应外界,包括了外部保护性因子(如家庭支持,同伴鼓励等),和内部保护性因子(洞察,关系,进取心,幽默等人格特征和心理能力),危险性因子可能是降低个体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与保护性因子共存于个体,包括了消极的认知和行为方面,由于存在并不必然导致个体的负面变化,更多的人集中研究保护性因子。
  
工具使用心理复原力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
  
结果显示,灾难后的中学生的成长包括出现新的变化,对外界的积极感知(人情美好,利他观念)和对自身能力,内部认知的正向体验(我成就感,依赖感提升,生命重心的变化,欣赏生命),但是中学生的PTG有特点,利他内涵停留在观念层次,利他行为比较少,可能与他们的生活范围比较小,中国的PTG研究的利他行为基本上出现在心智发展成熟的成年人,中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是在发展阶段,也是可以理解为个体出内部利他观念逐渐向外部利他行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外部环境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研究发现个体体验的PTG不是创伤性事件本身造成的直接后果,而是个体在应对事件时逐渐产生的间接后果,PTG与个体的经历学习习惯,其经历不同及对同一时间类似事件的感知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是有高的PTG,就是典型的低PTG个体也不否认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以后的出现的积极变化,说明PTG在创伤性事件发生以后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常态心理反应,为幸存者的积极变化视角进行心理学干预提供了思路,把个体注意力从负性心理逐渐转移到正性心理方面;中学生在宗教方面改变不明显,精神改变主要涉及宗教领域和精神方面的新有观念的产生,或者已有观念的转变,神秘之事或者宗教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同情弱者,孝顺长辈等。中国文化背景的这些行为与宗教或者神秘事件联系很少,即使个体出现了这样不好,也不能正确归类精神改变,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表现更多的积极品质,能力,及应对行为,具有的保护性因子类型丰富,几乎覆盖了应激与健康心理学领域的良好品质,心理复原力低的个体消极特征明显,自卑,封闭等,危险性因子比较突出。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也是有差异,本身是个体拥有的保护性因子的数量,类型,作用强度的差异。
  
Bonanno认为,心理复原力个体不可能持续PTG,因为他们的关注地是自身能力的逐渐恢复,对创伤性事件的反应不强烈,体验到的各种变化也是短暂的,他们认为自身出现的积极变化是自己心理复原力发展的结果,认知领域不会出现PTG的相关思考。有的人认为心理复原力与PTG正相关,正向调节和预测作用。研究显示,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显示认知领域的改变(人情美好,理解宽容,利他观念),并且善于利用自身资源寻找事件的相关意义(生命重心转移,生命欣赏)。
  
心理复原力中保护性因子对个体的PTG有重要影响,如利用灾难前的积极经验与灾难事件比较,诠释了灾难事件以后的成长变化;如沉思给个体带来的意义,沉思作为个体真正创伤后成长的先要环节,灾难开始阶段很少沉思,也很少创伤后成长,与个体比较深的消极和痛苦情绪有关,创伤后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具有灵活性理论认为,促进个体可能拥有更多的应对方式,更主动的心态面对创伤事件,因为个体在解决问题以后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发生了积极心理变化的基础;个体创伤后成长包括认知,也包括行为,行为的意义往往大于认知,变化结果往往需要通过行为实现个人的建设性认知,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的行为表现更加积极,行为类型更多,范围更广泛,为个体产生积极的变化提供契机。积极行为能够更大程度提高了个体的PTG,不仅停留在意识层次。
 
 ![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 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