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同性恋的诱惑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2月7日
同性恋经过去罪化,去病化以后,再经过美国的合法化,在美国的发生率迅速增加。当然,专家认为,不排除过去是隐蔽的同性恋(迫于压力),现在成为公开同性恋。在中国,其发生率也是在明显增加,需要引起社会、家庭、个人的重视。
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对同性恋行为,同性恋者,还是理解,宽容的,如果一个人确实是同性恋化。既从人性化角度,也从职业道德角度看。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的性取向,不是同性恋,只是受到诱惑、强迫、引导、尝试等,成为了同性恋(是外界原因弯了的),那是一件遗憾事情,那这样就可能影响他(她)的身心健康,个人发展,家庭婚姻等,也是我们说的健康重要内容:性健康。这些也是目前同性恋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那么如何识别,预防,应对来自同性恋的诱惑呢?
一是正确识别。1、正确识别自己,就是了解,认识,明确,固定自己的性取向。这里包括第一性征(遗传学),第二性征(生物学),第三性征(社会学),对异性有好感,喜欢,渴望等,就是异性恋。对同性有厌恶,排斥,拒绝等,就是异性恋。第一次谈恋爱是异性,第一次自慰的想象对象是异性,第一次性高潮的体验对象是异性,那就是异性恋。当然,上述情况如果相反,就是同性恋倾向;2、正确识别他人,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男女同性恋的被动方,往往有一部分是被诱惑的,他(她)们需要识别交往对象是否是同性恋(主动方),如一个女生,遇到一个女生,是一个女汉子,假小子,那就有同性恋者的可能性,接触的时候需要小心。
二是认识诱惑。同性恋者追求感情(或者性)对象,其实与男女谈恋爱差不多。1、接近对方,就是同性恋需要在时间,空间上接近你,主动,积极,其实交朋友也是这样,时间,空间上的接近,容易成为朋友,产生感情;2、物质诱惑,就是使用小恩小惠,就减少了敌意,产生了好感;3、嘘寒问暖,也是精神,情感上的关心,关怀。一般人是难以拒绝这样的善意行为,第一次接受,接受一个小帮助,未来就难以拒绝一个大要求。特别是一个人生病,挫折,失恋,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接受别人的感情;4、道理洗脑,大约就是同性恋是正常的,国外是合法的(以后中国也是合法的),每个人都是同性恋的潜在对象,同性恋也是很快乐幸福的,同性恋是一种时尚维美,同性恋很好玩等;5、误为闺蜜,男女同性交往的另外一种方式,如女孩子闺蜜,如男孩子伙伴,这样的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大部分男生,女生难以识别,认为正常。毕竟大多数女生,社会和家庭教育,就是如何防范男生性侵;6、亲密关系,这些诱惑行为完成以后,就发展成为亲密行为,感情相爱,亲昵行为(拥抱,接吻,抚摸),同性性行为。一旦第一次性高潮在同性那里得到,就成为同性恋倾向,如果这样的性高潮快乐模式固定,就成为同性恋。如果是一个异性恋,假性同性恋,继发性同性恋,那就需要引起注意。不同诱惑阶段,就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三是积极应对。陷入越深,应对越难,分离就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所谓预防是治疗成本的10%,我们还是强调预防为主。1、社会应对,我们中国进入多元化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性恋话题的广泛关注,说明社会进步,但是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性教育,当然包括性取向的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程度;2、家庭应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父母是极难接受子女是同性恋,毕竟我们的社会还存在歧视,同性恋是生存不容乐观,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读书,不工作,都是可以接受,就是不能接受同性恋,那非常丢脸,在中国式父母重面子。父母在遇到子女出现同性恋倾向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及时识别,孩子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如果确实是同性恋,那只能接受,如果是异性恋,那就迅速中断同性恋发展,强化异性恋行为。如果是异性恋,在面对同性恋的诱惑,父母应该要求孩子与同性恋隔离,明确异性恋的性取向,处理感情分离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提醒甚至警告同性恋追求者放弃性骚扰(同性恋也有强奸),引导孩子逐步向异性恋发展;3、个人应对,当然核心还是个人需要应对同性恋的诱惑,也是明确自己的性取向,公开自己坚定的性态度,中断与同性恋者的各种接触(包括同性恋的文化),处理好自己的消极情绪反应,尽快建立异性恋模式,可以在异性恋上的谈恋爱和性关系放宽一些要求,以确定自己的性取向。
![来自同性恋的诱惑 来自同性恋的诱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