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底线和心理卫生底线

标签:
道德底线心理卫生底线依赖 |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
关于道德底线和心理卫生底线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1月20日
一、也从道德底线谈起。心理卫生底线是新提法,不容易确定。先借鉴道德底线。许老师推崇易中天老师的道德底线不准确,妨碍别人生存几乎是犯罪,即使情节轻微不必按照法律来处理,也明显洞穿道德底线。所以以至少不妨碍别人生存为道德底线是要求太低(道德要求需要高于法律,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我们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侵犯过别人的利益,如占小便宜等。因此,以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为道德底线又好像高了,大家守不住,除了加一个过分。如果社会规范属于社会环境的软件,那违法就是违背一般的社会规范要重得多,有时候违法并不触及道德底线,如横穿马路,虽然违法,都是没有人说这是超越了道德底线。由此可见,道德底线这个概念,人们基本上心领神会的概念,定义起来非常困难,何况人们不熟悉心理卫生底线。而且心理学有许多争论,许多争论还缺乏客观的判断是非的金标准,就是研究讨论数十年的心理健康的标准,都只是在2012年出了一个部分专家的评审稿,实际上仍然没有结论。另外,历史阶段,国家情况,文化背景的不同,心理健康观会不同,所以心理卫生底线也是有差异,所以不同意心理卫生底线说法。
二、心理卫生底线定位。当然讨论心理卫生底线也是可以的,就是真理的辩论。中国心理卫生底线应该区别于心理健康标准和精神(心理)疾病标准,介乎两者之间。底线到两者的距离,难以确定。医学角度看属于亚健康状态,向下穿越底线,就加速滑向精神疾病。跌近底线之上,比较容易恢复到心理健康状态。
三、心理卫生底线的标准分析。不回避,是不够准确,范围过大,容易误解。轻微的消极回避还是能够容忍的,及时解决问题不会影响心理健康,那就不提能够防止心理问题恶化的积极回避了。所以建议修改为不过分消极回避。过分就是强度和时间,如挫折和伤害事件发生时,消极回避一段时间(1-2星期),以后能够逐渐认知和接受现实,并且作出积极应对,就是不过分消极回避。回避时间过长,仍然不愿意认知,接受现实和积极应对,就是过分消极回避。在这样的基础上如出现比较明显的应激障碍和身心症状,就是病态。同样,修改为不过分依赖,只要依赖者与被依赖者相处得当,轻度的依赖不会导致心理障碍。 接受那一天失去依赖,由于程度比较轻微,比较容易矫正。毕竟是底线,要求不能太高。前面加一个能者,就是有相应能力者不过分依赖,就可以适用各年龄段的人群。就是力所能及的大小事务都不愿意自主决断和作为,而要依赖他人决策与帮助,就是过分依赖。由于自卑,懒惰,怕担责,长期存在这种情况,失去依赖就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就是病态。一定时期内出现这种情况,失去依赖还不至于出现比较明显的不适症状,过后逐步恢复自主决断和作为,就是不过分依赖。对不自欺,可以改为不苛求,欺骗自己差不多就是回避。有时候顺势而为的信守对自己的承诺,在心理学上有更加积极意义,就是计划受到挫折,不至于心理受到挫折。欺负自己若是指应该之暴虐,苛求更加贴切。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应该不苛求,就本会使心理压力超负荷,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建议增加不过分自卑,自傲,自私,因为这些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问题,影响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猜疑,孤僻,嫉妒,羞怯与心理学关系,可以在其中。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更加强调和-人本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心所欲不逾矩(解释:“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生性和蔼可亲,愉快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即做好自己的本分),按照自己的需要,本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就不会作出败坏道德有违规矩的事情。最早见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