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重要消极因素
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7年1月5日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标准对生活状况进行总体评价而产生的体验,包括认知和情绪两个部分,认知成分指生活满意度,情绪成分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两个维度,两个维度彼此独立,并且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过去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研究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两个角度。关注客观因素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主要是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但是结果不一致。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中可以直接归属于人口学变量引起的差异比较小,与人格和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比较,性别,年龄,婚姻等对老年人幸福感的预测力比较弱。在主观因素中,孤独感是老年人幸福感研究的热点,孤独感是个体由于感知到社会关系的缺失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情绪体验。我国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随着年代变迁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显示孤独感与老年人幸福感相关显著,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负向预测作用。
在孤独感与幸福感的关系中,一些心理变量起缓冲,保护作用,如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在克服孤独等不良心理问题,促进成功老龄化起重要作用。
工具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孤独感量表uls,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结果显示,研究14个变量进行优势分析,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不同成分的相关因素及相对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忽视主观性关系的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的差异,仅把这个幸福感总分作为考察对象难以得到精确结论。从影响力看,主观心理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占极大比重,人口学变量相关性比较低。
3个中国心理变量中,孤独感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尤其是负性情绪的预测是难以忽视的,针对我国老年人不断上升的孤独感水平,一方面子女赡养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关注,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发挥代偿作用需要完善。尽管孤独感是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威胁,但是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都小于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是具有重要缓冲功能的心理变量,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极其明显。其中心理韧性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绪的相对重要性是首位,说明尽管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存在许多压力,如生理机能衰退,配偶的离世,子女不在身旁等,但是这些不必然导致消极结果。心理韧性框架理论认为,心理韧性水平高的老年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或者对环境进行选择的觉知等主动应对方式减少客观环境的负性因素,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起保护作用。但是我国对老年人的心理韧性研究极少。我国仍然有17%的低心理韧性水平的老年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说明加强对老年人心理韧性研究,帮助老年人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意义重大。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都是心理缓冲变量,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亚于心理韧性,这些为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除了直接聚焦于老年人孤独感等负性问题的解决外,可以重点关注老年人积极心理资本的功能和提高方法,通过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实现幸福晚年的目标。
子女是否看望和子女数量都能够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后者能够显著预测老年人的负性情绪,子女是否外出打工能够显著影响老年人的正性情绪。过去研究显示,与无子女老年人比较,有子女的老年人的整体幸福感水平显著高,而有两个子女以上的老年人在正性情绪,健康关注,自我价值等方面优势更加明显。老年人与子女关系质量也是很重要,子女通过加强与父母日常来往,为老年人及时主动表达内心感受提供更多机会,有助于两代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进而增进幸福体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