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
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吴剑
2016年11月25日《人生》杂志社约稿
《人生》杂志社约稿,说看到我的博文谈死亡质量。我想社会终于重视这个人生最重要的话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一种文明。
大约在20年前,我动笔写了《死亡学》的手稿,大约从死亡哲学,死亡心理,死亡伦理,死亡法律,死亡医学,死亡民俗等方面说说死亡。当然,因为我的水平和笔力不足,只完成50万字。
以后,我又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继续描述死亡问题,手稿的题目是《人死观—人生观的新视角》,5万字的手稿,是我对心理治疗的实践体会,认为所有的心理障碍其原因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能解决死亡焦虑,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不算根本治疗心理障碍。
几年前,市民讲坛请我去上课,说需要特别新鲜的话题,我就讲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是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所谓终极性的话题。我讲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如何超越死亡,如何实现生命价值。
一年前,我应邀请去给厅级老干部上《心理养生》课程,我最后还是憋不住说了一个极敏感的话题:如何好死。大约意思是说,中国人骂人最狠的一句话:不得好死。言外之意,好死是一种幸福,就是所谓五福之一的善终。这也是我今天想说的主要内容。
我们过去都是强调优生学,忽视优死学,其实,死亡的质量,与生活的质量是一样重要,我们处在一个质量时代。一个没有质量的死亡,是我们心理深层次的焦虑。我们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质量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话题。其实,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人类伦理学的一部分。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不愿意面对,讨论死亡,是因为我们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是一种鸵鸟态度。
死亡,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必然的现象,可能也是世界上唯一最公平的事情。因为生命的哲学定义就是能够自我复制的物质,就是说,无生命的石头,它是永恒的。有生命的个体,死亡是必然的,只能通过自我复制,来实现个体和物种的永恒,就是超越时空的束缚。试想,如果一个人不死,世界成为什么样?自己成为什么样?古人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我们只能接受,与其痛苦接受,还不如坦然接受,那我们讨论的是如何死亡。
【快快死亡】我过去有篇文章说生活理念,快工作,慢生活。就是工作需要效率,生活需要体验,这是一种幸福感的体验。我以后拓展到死亡质量问题,快死,慢活。我有一个朋友说,她最大的遗憾,就是85岁的母亲睡一晚,早晨就没有起来,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象过去电影表现的高大上,死前需要一些豪言壮语。我安慰她说,她母亲是幸福的,就是无疾而终,她破涕为笑。心态就象我们家乡说一个高寿老人无疾而终是白喜事,应该祝贺才是。久病床前无孝子,长久生病,既给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麻烦,有时候子女不是不能尽孝,而是无法尽孝。慢死的一种折磨,古代刑法的凌迟等酷刑就是这样。当然,现在更多是疾病的折磨,如晚期癌症患者,他们治愈无望,剧痛难忍,我们的灵魂被身体的皮囊,疾病的痛苦所折磨,所扭曲,使我们再坚强的人,失去了生命应有的尊严。生命伦理学中的安乐死,就成为一种人类高度理性的选择,也是唯物主义者的死亡态度。我开玩笑地说,中医有一种诊断,叫“马上风”,就是人在性爱的性高潮阶段突然死亡,大多数可能是过度兴奋,中风导致。虽然,家人难以接受,如果是死者本人就是一种快死,不仅是没有痛苦的死,而且是一种快乐的死。为什么普通人描述性高潮状态:爽死了,大约就是快乐到愿意死去。既因为爱是应对死亡焦虑的最高方法,同时性高潮状态与短暂的死亡状态体验差不多。当然,我们对死刑犯采取更加人道主义的注射方法,也是快死,以减少他们的痛苦。
【尊严死亡】这里的好死,大约就是平静,安详的死亡方式。这是我们医务人员有所作为的地方。大家可能不知道,据统计,中国人的医药费,70%花费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令人震惊。我是明确反对,对终末期患者的无意义抢救治疗,以至于人财两空。有的患者家属,为了所谓面子,为了所谓感情,不顾一切地抢救治疗,然而没有在人活着的时候,好好陪伴,好好善待,显得虚情假意。有的医院,有的医生,为了经济效益,不去劝导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是提供所谓不切实际的方案,貌似关心,实则黑心。我为那些呆在现代化ICU病房的终末期患者,身体上插着各种管道,周围没有一个亲人,冷冰冰地撒手人寰,感到心痛,是好杯催。我是医生,我总是耐心劝导家属,在患者死亡前,简单治疗(维持生命,有效止痛的姑息治疗,也是人道主义治疗),接他回家。让他进熟悉的家,躺温暖的床,握着亲人的手,说上几句话,然后安详闭上眼睛。可能大家都愿意选择这样的死法,因为我们无法选择生法,但是或多或少可以选择死法。就是所谓生前预嘱,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心领神会。在这里,健康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临终关怀是大有作为的。可以理解为“活着的时候要好好活,临终时也要舒适的死。”
【意义死亡】当然,我们从意义的角度去看,有的人轻如鸿毛,有的人重如泰山。实际上,可以换一个说法,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却活着。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却已经死了。就是说,有的人虽然身体已经死亡,精神不朽。我们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他们的思想,精神是永存的,不死的。死亡的意义,也是生命的意义。人是意义的动物,存在主义哲学就认为生命的意义在联系,如活在世界上就在与世界产生连接,否则就是动物。人身体死亡以后,唯一能够留在世界上的,就是通过遗传基因产生的子女,就是通过影响世界产生的思想,其他都是过眼云烟。所以,我说如果一个人子女很多,成功,幸福,如果对社会有许多贡献,那他就可以死而无憾了。生命伦理学角度也是这样看,衡量生命的标准有三:生命的数量(时间),生存的质量(不成为社会负担),生命的质量(对社会有感谢)。中国人的生命的数量指标提升很快,后面二个指标,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当然,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却已经死亡,那就是行尸走肉,他们虽然符合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之道,但是,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果,人们的健康指标,已经从低层次的生存标准,提升为高层次的发展标准。就是说,健康的人不仅需要活着,而且需要质量,意义。这个问题是人生问题,我往往使用提问方式促进大家去思考:如果明天是你的末日,你今天做什么?如果明年这个时候是你的生命终点,你现在做什么?当然,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开始思考了,那就意味着你存在了,成长了。
【思考死亡】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时间也是宇宙中最诡异的事情。我们总是喜欢想象前世今生,回忆过去,面对现实,想象未来,死亡同样有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死后的世界。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死亡焦虑还是终极,永恒的焦虑,死亡质量终究还是一个问题。活着的人没有死过,死过的人不能回答,所以人类焦虑仍然不能缓解,科学终究还是有限的,这也给各种理论,假设有很大的空间,宗教因此而得到生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死亡的文化描述和文化仪式很多,这些仍然是做给活人看的,既是安慰亡灵,也是缓解焦虑。曾经有一个西方心理学家,在自己体验心脏停跳以后再复活,写了一本书《死亡之旅》,描述死亡后的体验,离开身体,超越隧道,天地一体,不过还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接近科学的描述。不过,我个人还是相信生命是“春花烂漫,秋叶宁静”,大约就是生命在活着的时候,就应该绚丽绽放,死亡的时候,就应该宁静安详,生于斯而归于斯。我们的社会每个人如果对死亡采取从容的态度,也可以缓解死亡焦虑,减少死亡恐怖,甚至减轻医生压力,缓解医患纠纷。其实,一个人如果已经开始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大约他就开始成熟了。
就象一个哲学家说的,人类面对死亡,都会严肃起来。大约是我们讨论死亡质量问题,而目的是更多关注生存质量,生命价值问题,实际上也是人生第一要务。
http://img2.imgtn.bdimg.com/it/u=3579538876,3049292606&fm=21&gp=0.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