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如何利他行为

标签:
儿童利他亲社会 |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
儿童如何利他行为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年9月21日
一、年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利他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中国儿童,3-5岁中利他行为48%,6-8岁儿童有86%,9-11岁儿童有98%。12岁以上响应者的决策受提议者意图的影响,在提议者非有意的情况下,他们会接受不公平分配,这种意图在9岁儿童没有。高年龄儿童的利他决策,可能更多受到环境因素干扰,情境差异可能是导致的原因。
二、性别。研究发现,女孩子更具有利他性。有的人研究认为没有性别差异。
三、家庭经济水平。来自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儿童表现更多利他行为。美国研究认为是家庭经济因素产生的影响归因于分享物价值的差异,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赋予相同分享物的主观价值更低,因此利他行为更多。但是中国家庭的研究是,1/3儿童来自绝对贫困家庭,他们必须相互团结合作才能更好生存。
四、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是指利他者与其行为接受者的关系(陌生人或者朋友)。一般认为,个体会对朋友或者亲人表现更多利他行为,来自朋友的不公平分享也更容易激起他们强烈不满。当朋友/亲戚可能成为利他行为的受益者时,个体会自动产生对搭档社会身份的鉴定。社会身份直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产生所谓的组内偏爱效应。这种效应在儿童不仅明显,3-7岁儿童对同组成员更加慷慨。6岁儿童在经济学游戏中对组外成员的惩罚力度更大。
五、名誉效应。人们总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且试图改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实验经济学认为,个体决策受旁观者的影响产生所谓的名誉效应,即旁观者在场时,个体会表现更多的亲社会性。在许多实验的公共物品游戏中,接受者的背叛行为会降低捐赠者在下一次的捐助行为,即个体更愿意帮助名誉好者,面对捐赠者的研究发现其捐赠行为本身也是希望获得良好信誉。个体对名誉效应非常敏感,5岁儿童已经表现这样策略性的利他行为。
六、文化环境。跨文化研究人类普遍具有利他行为,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还是有差异,主要与不同的文化对利他行为的社会期待和鼓励有关。研究显示,非工业化社会中的儿童更具有利他倾向,参与家务和大家庭运转的儿童表现更多利他行为。在强调竞争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利他和自我牺牲虽然受到认可,但是并非社会义务,而在强调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社会中,利他行为并不是随意的,而被赋予更多不能违背的道德意义,成为一种义务。
七、认知能力。包括心理推理能力,抑制控制,智力。1、心理推理能力是指对他人目的,意图,信念和愿望等心理状态的理解和推测能力。儿童在早期出现,4-5岁快速发展,6岁儿童基本具备。心理推理能力发展关键期与利他行为显著增长期吻合是这个能力参与利他决策的直接证据。当然,有的人认为没有关系,因为面孔等社会信息可能自动激活个体的这个能力,部分合作或者分享任务情境涉及策略决策,已经不是纯粹的利他行为。2、抑制控制是指个体执行认知表征任务时抑制优势反应或者无关反应的能力。过去理论任务,个体执行亲社会行为需要控制自己的利己本能。但是现在研究任务,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都是人类本能。当然这个争论比较大。公平相关的决策制定涉及2个神经加工,系统1是直觉反应系统,系统2是深思熟虑的反应系统。系统1使个体具有惩罚违规行为的倾向,系统2使个体关注自身利益。因此个体在决策中需要认知抑制能力压抑直觉反应或者个体利益反应。说明在分析抑制控制能力在利他惩罚中作用,需要考虑社会偏好的个体差异。3、智力反映个体认知客观事物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信号成本理论解释个体如何应用有代价的行为来传播自己的信息。无条件的利他行为与一般智力有关,比低智力者,同样的利他行为对高智力者来说表征了更低的代价和成本,即利他行为是智力水平的成本信号。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性行为需要相应的社会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知觉推理能力。对社会信息的准确加工是社会适应性的前提,因此,智力水平与亲社会行为相关,高智力者更容易表现高程度的亲社会行为。研究显示,智力水平影响儿童在利他惩罚游戏中的决策,而利他分享决策无关。
儿童利他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神经心理机制涉及心理推理能力,抑制控制等社会认知功能。社会认知功能缺陷是社交障碍儿童,尤其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特征,孤独症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缺乏友谊等社交困难可能与利他行为表现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