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丧友哀伤反应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6年1月18日
青少年期常常被人形容为人生的黄金时期,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与死亡似乎最无法相提并论。而同伴好友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已经开始占有重要位置,同伴好友的死亡使青少年体会到特别的丧失,可能带来更大的冲击。
哀伤是在经历死亡和各种丧失以后,悲伤的一种体验和修通的过程。当青少年面对死亡事件时,其哀伤反应通常从情绪,认知,生理,行为4方面表现,包括有震惊,否认,愤怒,迷惑,哭泣,自责,焦虑,沮丧,冷漠,麻木,恐惧,愧疚,易怒,失眠,退化,无法专注,寻找社会支持等反应。反应类型多元化,以认知反应为主。研究显示,青少年经验到家庭成员的死亡时,容易产生心理健康及物质滥用的问题。经验到朋友死亡的青少年容易产生抑郁,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物质依赖和滥用问题,尤其是女生,晚期青少年,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少数民族青少年更容易在朋友死亡后增加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使用定性研究的个人深入访谈法,半结构式访谈。友的定义:与被研究者有比较亲密的接触,并且彼此有比较多思想,情感方面的分享,能够互相了解,鼓励和支持的年龄相近的伙伴。
丧友后的常见哀伤反应。1、情绪反应,震惊,后悔,愤怒;2、认知反应,难以置信,死亡残酷,害怕死亡;3、行为反应,哭泣,寻找支持,回避,关心逝者亲朋;
再次丧友的哀伤反应,1、对朋友角色产生阴影,2、认为老天不公,质疑自己的存在,3、寻求刺激和发泄,反抗学校,暴力倾向,4、改变人际,减少社交;5、努力学习。
结果显示,青少年期经历多次丧友的哀伤反应主要集中在情绪,认知,行为3方面。再次丧友以后常见的哀伤反应基本上与青少年面对一般死亡事件,即非丧友的哀伤反应特点一致,如悲伤,震惊,不可置信,惊讶,生气,迷惑,麻木,恐惧,罪恶感。也有特殊反应,关心逝者亲朋,与丧亲,非丧友的哀伤反应不同。青少年期正值建立同伴关系的重要阶段,青少年从同伴身上逐渐发展巩固其自我认同。此时,同伴朋友去世,他们承担逝者的责任与义务照顾他们的父母,也有利于减少好友逝者的愧疚及自责。
除了一般死亡事件外,青少年期丧亲所特有的哀伤反应包括:极少自愿求助,以行为而非情绪表达悲伤,容易有压抑的愤怒,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可能会经历多次哀伤。丧友也是有这些反应,尤其是经历第二次丧友后的哀伤反应比第一次表现方式更加激烈,负面。甚至带有攻击性,如暴力倾向,寻求刺激,反抗学校,减少社交。青少年丧友后的哀伤被剥夺,父母认为好友死亡对青少年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是导致会用问题行为,攻击行为表达他们的哀伤。
青少年第一次丧友事件后,没有通过哀伤完全修通丧失,因此,当第二次丧失来临时,这些未解决的因为丧友带来的创伤又一次浮现,并且这种多次的丧失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反复丧失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造成创伤的叠加。当青少年期再次丧友后,青少年都表现对学习投入更多精力的现象。一方面是由其发展任务决定的,处于青少年中期的中学生,都是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经历巨大丧失事件以后,青少年虽然有许多负面情绪和行为,但是同时把一部分动力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行良性转化。这是一种积极的哀伤反应,与已有认为当青少年遭遇丧失事件后往往出现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动力的结果不同,体现一种中国文化特色。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