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治疗的普遍性机制

(2015-12-22 15:05:30)
标签:

心理治疗

跨文化

留守儿童

依恋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心理治疗的普遍性机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51222

一、母系社会的情感关系模式离我们多远?看起来母系社会与我们的社会文化没有直接联系,毕竟母系社会大家庭制度在我国只是很小的少数民族群体(摩梭人),不是主流家庭模式。但是,习惯了父权制家族制度的人看不到心里体验,人际关系。折射我们压抑,忽略的文化心理阴影,说明一种主导文化价值观可以在不能完成相应使命的个体形成的文化灭绝的心理后果。跨文化精神病学就是这样的镜子,kreapelin就是研究印度尼西亚与欧洲文明的原始民族,开始对欧洲精神病学的思考。他的民族心理学贡献,发现不同精神病的类型,在寻找精神病的共性同时,留意文化的影响。以后的精神动力学的研究,破除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论据。跨文化精神病也是文化精神病学,不要对他国视而不见,与我无关,我们既要看别人,更要用文化的眼光看自己。一般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非常典型的男权主义的伦理学,儒家家族主义对家庭价值的强调,给我们中国人建构了超越所有事物的价值系统;孝道所向披靡,让所有追求黯然失色,或者成为奋斗的归属。今天,许多婚姻关系缺乏浪漫,主要原因是纵向的亲子关系重于横向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缺乏与生理年龄,社会化任务相应的适当分化,缺乏对后代的平等对待,溺爱取代了爱,都是因为文化强调亲情意义超大。在临床中,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日常应对的许多问题与文化现象有关。阳刚的父权制文化与阴柔的母系文化互为表里,同生共存的矛盾运动。从普遍性看,中国人依恋模式仍然没有逃脱精神动力学,家庭动力学对恋母情结和低情感分化的分析框架。所谓物极必反,凸显男权的中国式家庭,因为父亲在情感生活中常见的缺位现象,其实给母亲与儿子的关系留下容易黏结而不容易解的良好条件。50岁的印度尼西亚男人找不到生活意义,感到被亚文化灭绝,与我们这个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化障碍心理体验类似。男人没有了作为养育者奉献对象可以产生文化灭绝感,我们可以帮助理解那些失独家庭的父母的心理创伤。在强调传宗接代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意味着死后无人奉祀,意味着生命的真正意义彻底断绝,意味着深深的绝望。我国还有,子女性取向与众不同让父母产生非常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导致临床常见的父母强迫子女矫治情况。

二、文化灭绝感是如何产生的,文化影响精神病理学及临床诊疗的机制。与生物精神病学探讨人类心理行为机制不同,文化精神病学非常强调基于普遍性规律的文化群体独特性和个人独特性,曾文星认为,文化,亚文化对精神病理学的影响方式。①病因效应,一种文化因素对一种疾病的发生有非常显著的病因学作用,比较直接触发,导致病理现象的发生;②病理选择效应,在发生应激反应时,文化因素可能会一些个体对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方式选择性使用;③病理塑型效应,个人所持有的思想,价值观,敬畏,信仰,恐惧对象,严格遵从规则的文化因素,对疾病的内容和表现产生影响;④病理修饰效应,一些普遍存在各种文化的疾病,基本心理机制及表现形式基本上相同,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一种疾病由于受到强调,关注很容易被诱发,内容和表现变得复杂化,精致化;⑤病理促进效应,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对影响精神病,心身疾病的患病率的波动产生影响;⑥病理判别效应,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对心理行为的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⑦病理反应效应,许多疾病有比较明确的器质性基础,文化因素发挥不了直接作用,但是,文化也是却决定了周围人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心理治疗面对患者,头脑应该有通过教育,训练形成的认知图式进行观察,提取信息,归纳,范畴判断,干预方法选择,完成一次化繁为简的分离抽象的临床思维过程。去了“无关物质”,剩下“所需物质”的过程。遗憾的是,许多精神科医生就基本结束了,开药物就结束工作关系。以后就是问症状变化,副作用,社会功能,基本上就无话可以说了。心理治疗无从谈起。生物医学模式是一种文化,塑造精神科医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尽管有共情,关切,却缺乏足够的共情,就是设身处地“投入的理解”。有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有在文化心理层次与人共鸣的能力,因此对所有患者都是有话要说。心理治疗是以理解和干预意义系统为基础的诊疗过程,需要化简为繁的综合抽象,就是没话找话说。心理治疗师使用心理和文化相关的知识,被患者呈现,表达的心理痛苦,被发现,提炼,总结的心理现象和机制,还原到当事人的生活史和现实场景中去,结合总结的经验和理解进行重建或者验证。这就是临床工作者把理论和实践演绎于具体个案的一种推理及人,推己及人的思维过程。如系统思想指导下的心理治疗非常强调,事件,行为只有放在其发生的背景这才能被赋予意义,才能可以被理解,也才可以被改变。系统家庭首次访谈就重视情境化的提问技术。当求助者提到一个症状性问题,治疗师就可以问: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非常强调采集文化病史的意义。

三、撕裂的依恋,如何帮助遥远的供养者与她们的留守儿童。案例是关系社会文化变迁冲击依恋模式的临床叙事。孩子与海外父母的分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消极影响是被忽略,积极影响是,父母牺牲了自己,孩子的榜样。心理治疗就是从认知和情感的体验层次,帮助他们完成从前者到后者转变。中国有数亿农民工,留下6100万留守儿童,全国妇联统计,全国有农村勒色桶6102.55万人,占全国儿童的21.88%,各种类型的迁居的,属于国内型移民,越来越多的人到海外各种,谋生,是比印度尼西亚更大的课题。生物学,心理学法则是人类普遍适用的规则,可以说是心理行为的硬规则,不是漫长演化不会改变。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环境的不同文化,亚文化群体发展的不同的规则,是软规则,相对稳定,同时有比较大差异性,变异性,前者关系人性的天性方面,后者更多是人性中后天教养有关。家庭就是提供良好的遗传禀赋和后天环境,赋予个体完整人性的人类系统。一般说,软规则显著影响硬规则,其不能顺利运作的时候,对家庭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再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人类母婴依恋是新生儿和抚养者形成的亲密,依赖,持久的关系。这些年的研究,从经验式,观察性探讨,进入实验室研究。母婴依恋有神经学的基础,基于先天的,克服的生物学程序,具有可塑性的特点,人类在童年早期(1-3岁)通过与照料者的社会性,情绪性互动,通过刺激神经结构的生长与抑制,激活遗传素质,形成脑结构,逐步使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真实生活情境互动适应,得到快速和均衡的发展。6岁前,大脑进化早期古老,低级是结构,如爬行动物结构,哺乳动物结构,已经发展相应功能。人类独有的大脑新皮层在6岁以后充分发展。就是人类在董事前,已经有了丰富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不能清晰记忆,已经形成神经环路的形式留下,6岁前对心理健康特别重要的敏感岁月。60-70%的儿童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其他形成不安全依恋,回避的,矛盾的,混乱的。安全型的依恋以后比较好的心理发展,不安全的形成心理问题。这些验证了精神动力学的无意识理论,再期创伤理论。一些不利的养育环境造成的,不被觉察的心理过程对以后对人的心理健康发挥不利影响。在中国,广泛的问题就是,很多小孩子懂事前受到父母忽略。小时候不是跟父母一起生活,因为中国对夫妻关系的横向关系的重要性弱于纵向的亲子关系,非常矛盾的现象是,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影响,家庭规则中,包括养育方式,亲子关系看法,做法,有许多不利于儿童和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因素,人们对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看法,存在误区,盲区。不少家庭严重忽视学龄前儿童的依恋需要,家长及外祖父母什么都是不懂,吃饱,睡足,穿暖就可以。父母不是自己亲自养育孩子,而是老人,或者托儿所,幼儿园,隔代教育模式普遍。现在不少临床患者在童年时期不是由父母亲自养育,他们可能是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是城市人口,由外祖父母替代父母抚养。有的是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生阶段的比较长时间的寄养,寄生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儿童心身发展非常不利,严重后果就是从小就有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这些就是中国焦虑障碍比较高的原因,需要研究。印度尼西亚心理咨询师对挣扎,奋斗的母亲及子女的关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与现代化过程和对未来的憧憬或者焦虑交织一起,造成人生发展历史中的多重断裂和张力。人们在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的进程中,体验人性被扭曲,压抑,被张扬和升华的考验。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发展有文化敏感性和适切性的理论和干预技术,一味跟随西方,一味追求纯粹硬科学的成就,轻视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经验,在临床上对患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相应的心理体验没有共情能力,提供人道,精致的心理健康服务就只能是空谈。

 

    心理治疗的普遍性机制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