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5年8月28日
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父母所采取的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完善和为人处事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教养方式将通过儿童的具身意识反映出来,意味着个体自身的和谐将受到教养方式的影响,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与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一致,可以预测心理健康。
藏族父母的言传身教使藏族儿童逐渐习得了上一辈人的经验。学校教育使这些经验逐渐被课内外活动所替代,藏族儿童获得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罗杰斯认为,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不和谐的状态。教养方式会对个体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养方式与心理和谐之间有联系。
工具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包括1个正性因素(情感温暖和理解),3个负性因素(过分干涉,惩罚,偏爱)。自我和谐量表sccs,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
结果显示,藏族父母教养方式表现为中等水平,说明藏族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既不特别宠爱,也非斥责有加,更多地偏向于关心子女。藏族男生父母教养方式负性因素高于女生,与其他研究一致。不一致的是民族差异,回族中学生表现父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对子女过分宽容。这些可能与宗教信仰有关,可能是父母对男孩子期望值比较高有关,当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男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是可能导致这个结果。
超过60%的藏族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反映良好的和谐状态。自我灵活性高意味着中学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并且能够更好调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般认为在青春期女生的心理年龄发育比男生提前,女生更容易通过相应的思维方式灵活应对各类问题,表现出一定优势。
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成长年级差异,初中一年级刚刚初中生,来自父母的关注远超过其他年级,随着年级升高,来自朋辈和老师的影响逐渐增加,父母影响在减少。初中生一年级面临困难比较大,需要逐渐适应中学生活,初中生三年级面临升学压力,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存在比较大差距,因此自我和谐分存在年级差异。
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显著相关,与汉族学生一样,与国外跨文化研究一样。也有不一致的,反映积极教养方式与自我灵活性呈现负相关,教养方式越积极,灵活性程度越大,反映消极教养方式与自我灵活性呈现正相关。与汉族父母比较,藏族父母的惩罚或者指责可能更加宽容,这些要求在藏族中学生灵活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表现。藏族中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素与母亲拒绝和否认因素起主要预测作用,母亲积极教养方式越多,消极教养方式越少,藏族中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越好。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汉族中学生中父母尤其是父亲教养方式具有高控制水平的特点,与父亲家庭角色关系密切。在藏族传统文化中,母亲对子女赋予更多关注,母亲的教养方式自然对藏族学生的自我和谐产生重要影响。不管进行心理援助或者教育活动,需要尊重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途径发挥母亲角色的积极作用,为提升藏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做贡献。家庭不能离开父亲的作用,藏族父亲在家庭中仍然必不可少的角色,作为重要他人对藏族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需要他们更多承担养育子女的职责,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