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变异性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5年8月28日
人的情绪是波动的,应该以动态方法去理解情绪,心理学家提出情绪变异性概念。情绪变异性是指实时地在不同情绪(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和情绪的不同强度之间变化的能力。情绪体验的标准差除以平均值作为情绪变异性指标。情绪变异性在个体内部是稳定的。神经质(个体情绪稳定性比较低)的人格特征与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高相关,神经质预测更低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情绪变异性能够预测个体的精神症状。
情绪变异性与精神症状关系,一个观念认为情绪变异性大,精神症状就多,国外研究消极情绪变异性大,更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情绪稳定更有利于减少精神症状,消极情绪波动大有明显抑郁症状,心理问题增加。另一个观念认为,更大的情绪变异性有利于减少个体精神症状,情绪变异性是情绪灵活性,更大变异性与更佳的心理适应有关,情绪变异性可以预测心理弹性,更大变异性的个体有更高的自尊。
工具使用日重现法调查表,drm测试是让被试每天晚上睡觉前填写日重现法调查表,回想一天发生的事情,分场景将不同的事件,内容,时间进行回忆,对每个场景的情绪体验进行判断,探讨情绪体验8种,积极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有愉快的,期待的,有趣的,受鼓舞的。消极情绪有生气的,难过的,厌倦的,羞愧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包括认知重评,认知沉浸,表达抑制,表达宣泄。
结果显示,初中生的积极情绪强度显著高于消极情绪强度,二者比例2:1,说明初中生以积极情绪为主基调,西方认为积极率在3:1以上在最佳的,抑郁倾向的个体积极率低于1:1,。研究没有发现初中生积极率高于3:1,可能是,样本在13-15岁,这个年龄段青少年对负性情绪比较敏感,不太会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情绪体验有跨文化差异,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认为积极情绪强度最大化是最佳的,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下,可能认为适度的负性情绪是必要的,物极必反,居安思危都是文化表现。
过去研究显示,有更少的消极情绪会与高能力感知有正相关,积极情绪能够通过塑造个人资源进而减少精神症状。本研究显示,积极情绪变异性,消极情绪变异性都增加个体的精神症状,说明前人认为极端强度的情绪是非适应性的。其他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变化过大,体现一种心理不稳定性,并且与痛苦情绪和心理问题增加相关。积极情绪变异性大会降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对心理症状的干预不仅仅是要降低消极情绪体验强度,或者提高积极情绪体验强度,而是要降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变异性。
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减少自评精神症状,认知重评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其是指为了改变对当前事件的情绪感受而改变对当前情境的评价。使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社会联结,更少体验到抑郁情绪,更能富有弹性地对待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有更少的消极情绪。而且,即使是内隐的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都会减少精神症状,增强心理适应性。研究证明认知重评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沉浸是指反复思虑当前的情绪事件或体验,是一种非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沉浸导致消极情绪的增加,精神症状的增加。
因此,如果需要减少初中生的精神症状,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应该增加使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减少使用认知沉浸的情绪调节策略,另外,降低情绪变异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