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可能重回大锅饭时代
吴剑
2015年8月20日
那天跟一个朋友说起医改,大家既有期盼,也有忧虑。特别是看到一篇文章,说医改导致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医生流失。大体上是这样的,新医改要求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预防,医疗作用明显下降,医生自然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为了加强基层医院财务管理,都是收支两条线,工资都是按照一个标准发放,院长没有奖惩权,大锅饭的管理,最伤害的医生,人才,年轻的医生基本上都去了大城市,大医院。由于基层医院的人才流失,导致患者流失,进一步导致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乡镇卫生院是新医改的网底,差不多要破了。
这些时间,全国都是在加工资,医院也是一样,当然加工资不能靠政府,只能靠医院自己想办法,其主要办法就是减少绩效工资,增加基本工资。这些就意味着医院医务人员工资的固定部分增加了,浮动部分减少了。这样就产生一个严重的管理问题,就是利用经济杠杆来进行医院管理的力度进一步下降,大家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医院人浮于事,大锅饭重新回头。
新医改提出增强医院公益性,提高人员积极性,这是公立医院新医改的核心目标,看来是渐行渐远。所谓增强医院公益性,就是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事实上,这几年患者门诊,住院费用只升不降,看病贵依然,老百姓没有感觉看病便宜了。看病难也是依然,因为基层医院的人才不断流失,老百姓只能去大医院,排队挂号多抱怨。看来,医院公益性还是一个理想主义状态。
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这个问题的判断是准确的,生命重要,健康重要,那就需要靠医务人员去服务,但是医务人员的待遇低,压力大,纠纷多,其积极性始终无法解决。管理学认为,员工的满意度70%靠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是政府的公立医院十分困难的决定。特别是目前政府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只能在不增加政府投入情况下加工资,一是增加水平非常有限(如果医务人员大幅度增加工资,老师怎么办,公务员怎么办,人民警察怎么样),二是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就是总量不变,结构调整,那就是大锅饭)。管理学还认为,一个人在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以求舒服为原则,这些都是经典的原则,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少做多(稍微)拿无所谓,但是对人才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人才吸引力下降,人才流失就必然。
看来,新医改的核心目标,公益性,积极性问题严峻。回想中国医院改革初期,医院医务人员第一次有了奖金,大家干活积极多了,医院院长有了奖惩权,医院管理水平提高不少。我们的新医改政策显得茫然,粗糙。怎么办?
一是树立信心,我们还是需要对新医改充满信心,这是改革问题,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核心区的问题,我早就说过,改革难点在公立医院,核心难点在医务人员积极性;二是政府投入,改革必须增加,而且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过去政府投入了新农合,投入了医院建设和设备资金,核心是医务人员的收入需要投入。中国人的健康与积极,已经成为影响幸福感的核心因素,政府必须为民众的健康大幅度增加投入,才能增加幸福感。中国的健康投入
GDP占比大约4-5%,美国达到17%,我看中国达到10%水平比较合适;三是精细管理,新医改跟其他改革差不多,都是重视顶层设计,这些大多数还是理念理论的东西,如果没有配套政策,经费投入,整体推进,精细管理,好东西也可能废了;四是调查研究,公益性的事情,还是需要多听老百姓的声音,积极性问题,还是需要多听医务人员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