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5年2月19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得到了高度普及,大2014年1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35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大学生发现自己离不开手机,形成一种新的心理困扰-手机依赖。手机依赖是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感与依赖感,并且无法自控而导致个体出现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个体逃避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者降低完成任务的效率,而且还会伴随高度的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及更加强烈的孤独感。
从问题行为形成原因的角度看,手机依赖的产生主要受外界环境和个体内部差异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外界环境。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家庭内部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问题行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教养方式下成长的个体的手机依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溺爱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个体的手机依赖明显高于民主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个体。高关爱高控制的教养方式的个体比较低关爱低控制的教养方式的个体有更高的手机依赖行为。父母对个体的行为监控能够预测个体手机依赖行为,就是父母对个体有效的行为监控能够减少其不恰当的或者过度的手机使用行为。
手机依赖也被个体自己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与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是导致个体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如网瘾,同样,个体主观幸福感也被发现与手机依赖明显负相关。手机依赖者更低的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也是能够预测手机依赖,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工具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包括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整体幸福感量表gwb,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抑郁或者愉快的心情,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
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有更多的手机依赖,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常使用手机来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女大学生使用手机频率高,更容易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随着年级增加而明显降低,就是年龄越小,手机依赖越明显,因为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低于高年级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个体,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及主观幸福感明显差异,高手机依赖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更多表现为拒绝,过度保护等方式,并且体验比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手机依赖与个体的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个体的手机依赖与其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呈现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明显正相关,父母的温暖性支持会减少手机依赖出现,父母采用情感支持和温暖的教养方式,个体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支持而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更加有自信心和动力,这样的个体的目标明显会更加清晰和坚定,能够使他们更加自信和自律。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拒绝和过度保护,可能会让子女更加的压力及消极清晰,他们更加可能向其他物质寻求安慰和支持,导致手机依赖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明显负相关,生活满意度低的个体更加不会自控,出现更多行为问题,包括网瘾行为,低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
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个体手机依赖的程度,父母拒绝,过度保护等消极教养方式的个体,容易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导致他们成年以后也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更多的孤独感。手机的基本功能在本质就是使两个身处异地的个体能够在同一时间伦理学,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因为孤独产生的焦虑,因此他们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个体的手机依赖,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寻求其他方式寻求安慰,如手机游戏,听音乐,与其他人交往来提高自己的感受,并且活动快感,在快乐的驱使下反复使用手机,形成依赖。
主观幸福感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积极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使个体形成外向,高自尊,自信的积极心理特征,有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社会功能,有助于他们实现目标,不需要通过手机依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积极的教养方式也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降低手机依赖,积极教养方式下个体,对生活满意度高,主观幸福感强,能够更加合理安排生活,有比较强的自控力,能够控制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减少手机依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