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适应与依恋的关系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11月4日
情绪系统是个体的社会适应系统,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抑郁,焦虑,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及各种情绪障碍的成长会对个体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适应状态普遍存在,并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轻生自杀等极端行为。情绪适应状况不仅取决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还与其依赖风格联系密切,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情绪适应状况有差异。
依恋理论认为,依赖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结,对个体的情绪负责与适应有显著意义,其中安全依恋对个体适应具有拓延建构效应,特质安全依恋或者暂时性的安全依恋启动能够促进积极情绪与良好情绪适应。不安全依恋通常被看作重大情绪问题或适应不良的风险因素。安全依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更少抑郁,焦虑,退缩等消极情绪。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和情绪适应问题,有强烈的孤独感,社交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
个体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即情绪调节,是影响其情绪适应的重要因素。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会导致个体情绪体验的巨大差异,经常使用忽视和抑制策略调节积极情绪,采取重视和宣泄策略调节消极情绪的个体会出现更多抑郁情绪。选择减弱方式(评价忽视,表达抑制)管理和控制自身情绪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提高。若个体采取表达抑制策略会增强消极生活事件与消极情绪体验的关系。使用压抑策略应对愤怒情绪,不仅不会有效缓解愤怒,反而会将其转化为更多敌意,排斥情绪并且导致进一步适应不良,只有通过适当宣泄,或者注意转移出来才能有效缓解愤怒情绪。依恋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会受到自身依恋风格的影响,在与依恋对象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个体会学到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如注意力转移),并将这些方法固化在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中成为惯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其情绪调节过程并且导致情绪体验的巨大差异。与不安全依恋比较,安全依恋个体的照料者更加及时,敏感,有效地提供帮助,在其不良情绪得到缓解的同时习得性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而这些情绪调节策略又进一步促进安全依恋个体的情绪适应,并且形成安全依恋拓延建构循环。
工具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包括人际关系效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关系测查问卷rsq,情绪调节习惯问卷erq,包括6个基本情绪(兴趣,快乐,厌恶,愤怒,悲伤,恐惧)进行增强调节(认知重视和情绪宣泄)和减弱调节(认知忽视和情绪抑制)的调节量。
结果显示,情绪适应存在问题在大学生有52%,说明其情绪适应状况需要提高。心理学转折期适应理论认为,大学一年级是个体由高中进入大学的转折期,在此期间个体要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独立生活,与同龄人交往等问题;大学四年级是进入社会的转折期,个体要对社会环境及工作,社会的变迁做出调整和适应。女生在转折期表现出良好的适应,男生会出现转折期情绪适应危机,说明应该关注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男生的转折期情绪适应问题。
依恋安全维度得分可以正向预测情绪适应维度得分,说明安全依恋个体与支持性依恋对象交往的经历会促进其良好的情绪适应状态。安全依恋个体常常采用积极情绪增强和消极情绪减弱策略调节自身情绪,更关注乐于表达积极的情绪体验,面临压力和困扰更多采用建设性应对方式,将认知资源更多集中在压力事件的解决上,从而减少痛苦体验,促进自身的情绪适应。依恋焦虑个体消极的自我模型使其表现出更多强烈的消极情绪以吸引依恋对象的注意,常处于负性情绪的混乱状态。面临压力事件时,依恋焦虑个体常常通过减弱或者增强消极情绪等方式过度重视和宣泄自身的负性情绪,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依恋回避个体常常采用否定,抑制,转移注意力,减少行动倾向及掩盖情感表达等方式,将对他人的亲密和相互依赖减到最小,有意识地抑制自身的软弱,依赖,情感投入和导致关系亲密的积极或者消极情绪反应。这种对情绪的过度压抑策略会干扰个体的支持寻求,问题解决和对威胁情境的重新评价。当压力持久,严重或者当面临高的认知负荷时,医疗回避个体的压抑策略会彻底瓦解,感受到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甚至比依恋焦虑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痛苦,说明依恋回避个体采取的压抑和掩饰自身情感的策略会导致适应危机。
结果显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依恋风格个体采取不同的情绪干预策略。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可以引导高依恋焦虑个体减少消极情绪增强策略的使用,降低对自身负性情绪的过度关注;鼓励高依恋回避个体更多表达和发泄消极情绪,从而促进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良好情绪适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