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依恋类型与社交网络行为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10月2日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巨大变化的阶段,5%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个阶段,他们的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转向同伴,亲密的同伴友谊对青少年的人际适应性和自尊心具有积极影响,同伴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伴随网络成长的青少年一代,他们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与依恋对象的亲近行为不如过去频繁,但是互联网这种象征性的交流方式在提供安慰时却越来越有效。国际上越来越多研究开始探讨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类型和质量在现实和网络中具有跨情境连续性特征。国内研究显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明显相关,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生社交网络主页信息差异明显。
工具使用自编调查问卷,人人网时间,时长,频率,目的,动机,功能。儿童依恋调查表,AQC,安全型依恋,非安全型依恋(回避型,矛盾型)。与朋友联络是中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发状态和图片是初中生另外一个使用最频繁的功能,高中生更倾向于使用社交网络这浏览主页功能,中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最主要动机是自娱自乐,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65%中学生使用都是真实姓名和照片。社交网络不同维度,工具行为,隐私行为(所有人能够浏览你的个人资料,所有人能够访问你的主页,人能够看你的留言板,所有人能够浏览你的日志和相册),社交行为。
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在人人网上愿意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好照片,这些与国外相反,国外青少年在网络上呈现非常有限个人信息,这可能是人人网设置与facebook不同,人人网必须添加好友才能查询个人资料,国内中学生好友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真实朋友,更加倾向于使用真实资料。说明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是中国中学生与生活中真实好友维系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他们自我表露,扩展人际交往范围的重要媒体。
中学生在社交网络行为仅仅在隐私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性,工具行为和社交行为没有差异。说明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更加注重亲密性,隐私权,自我表达。非安全型依恋与安全型中学生比较,更愿意在社交网络暴露自己隐私。对非安全型同伴依恋中学生,他们在社交场合抽插比较敏感,害怕被拒绝而回避交往,他们内心存在假想观众观念,可能让他们在现实中抽插感到被评价而对自己的言行过分关注,而社交网络这种非面对面的交往形式为他们提供了增强同伴关系,改善人际互动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社交网络为依托进行自我表露,从而赢得他人关注,增强自我肯定,获得心理支持。
初中生阶段非安全型同伴依恋的中学生相对于安全型同伴依恋中学生,愿意公开自己主页比例更高。高中生阶段,愿意把个人隐私高度相关的项目如自己的个人资料好日志,相册公开的非安全型同伴依恋学生比例更高,说明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高中女生非安全型个体在社交网络上开放性最为突出,说明在青少年期女孩子的同伴信任好于男生。
对于非安全型同伴依恋的青少年,家长好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其合理使用社交网络,利用社交网络非面对面特点使他们可以更加放松地进行自我表露和交流,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因过度使用而导致网瘾,注意加强他们与现实同伴的交往,交流亲密的同伴关系,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关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社交网络行为不同,有针对性引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