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病耻感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5月10日
公众病耻感是公众对某种疾病的患者的评价和反应。精神疾病病耻感在全世界广泛存在。西方国家的精神病歧视不断严重。公众病耻感的存在给精神疾病患者带来大量负面影响,包括延误患者求医行为,导致患者社交回避,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失去工作机会。患者把来自公众的病耻感自我内化导致自尊,自我效能感,康复希望降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患者康复。
精神病病耻感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公众对精神病的态度及公众对患者及家属所保持的社会距离的调查。是关于精神疾病患者自身的病耻感感受,经历,应对方式,影响。
工具使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用在评价被评价者对于他人贬低/歧视精神病患者态度的感知。心理健康知识问卷。
结果显示,国内外研究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比较高,本研究也是这样显示。还说明公众在工作,社交,婚恋方面对精神病患者持不信任和排斥的态度高。贬低分数低,说明公众对精神病的贬低感知不明显,倾向于对精神病患者同情心和宽容态度。公众病耻感主要集中在歧视感,不是贬低感。说明即使公众对精神病患者有同情心和宽容态度,但是在工作,社交方面对精神病患者仍然有显著的不信任和排斥态度。如大学生不愿意出租房给精神病患者,不愿意与精神病患者做邻居,不允许妹妹与精神病患者结婚。调查显示,50%的患者在交朋友时,或者朋友相处感到歧视。
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知识少,有精神病诊断者病耻感高。心理健康知识少,收入低,年龄大,精神病诊断,无业失业的人,贬低感高。贬低感与年龄正相关,与文化程度负相关,文化程度高,更加宽容。我会的是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影响对精神病的态度。
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的价值判断(贬低感知)受到年龄,心理健康知识,经济水平,职业的影响。但是,公众对精神病的病耻感广泛存在,无法测量。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知识,降低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是社区公众病耻感干预项目的措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