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恋的心理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3月28日
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同性恋了解的深入,同性恋已不再被视作病态。但是研究显示,比异性恋,同性恋者有更多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男同性恋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社会适应障碍,敌对,焦虑,恐怖,偏执等方面明显增加。男同性恋的人群生存状况比较差,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大,社会支持水平低,自杀现象严重。同性恋中学生有更多敌意,更多孤独,更少融入社会。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和实际的社交关系网络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差异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标志之一。孤独感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孤独感预测更给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人格障碍,精神病,自杀,抑郁联系。
依恋是婴儿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系。依恋与孤独感有明显联系,非安全型依恋个体体会更多孤独感,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更少孤独感。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孤独感正相关。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评价,即对自己的总体看法和态度。自尊与孤独感密切关系,自尊与孤独感负相关,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是行为中介,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影响人际交往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男同性恋情况,≥16岁(未满16岁性取向不稳定),生理性别是男性,自我认同性取向为同性恋,而非异性恋和双性恋。当前恋爱状态:有固定恋爱对象56/202,无固定恋爱对象146/202;异性婚姻意愿,要结婚71/202,不结婚121/202,已经结婚或者离婚的10/202,出柜者63/202(公开性倾向,即告诉别人你是同性倾向,异性倾向,双性倾向还是无性倾向),同性恋角色,主动型61/202,被动型84/202,两可型57/202(同性恋性行为中有的人扮演支配,施予,主动角色,有的人扮演服从,接受,被动角色,有的人不固定角色。)
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ses,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分依恋焦虑(对被拒绝和被抛弃的恐惧)和依恋回避(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及对亲近和依靠的不适)。
结果显示,男同性恋者的孤独感水平比较高,这些可能与同性恋者经历的歧视和偏见有关。少数群体感受到的压力因素(经历偏见事件,对被拒绝的预期)能够预测同性恋的孤独感。同性恋是典型的亚文化群体,目前大多数中国民众对同性恋群体的接受程度低,即使表面中立或者支持态度,内隐态度也是歧视和反对。原因可能是男同性恋常常因为女性化的言行举止或者同性恋情受到歧视,社会接受程度低,更容易感到自卑。男同性恋的依恋焦虑高,原因与精神分析学派对同性恋者分析有关,大多数同性恋者的母亲富有魅力而且专制。母亲专制教养行为越多,幼儿的焦虑水平越高。男同性恋者依恋回避低,与女性化倾向有关。
不同恋爱状态,同性性角色,异性婚姻意愿的男同性恋者孤独感有差异。无固定恋爱对象的男同性恋者孤独感水平高于有固定恋爱对象的男同性恋者,原因与男同性恋者因为找对象困难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被动型性角色的同性恋者的孤独感高于主动型角色,因为同性性角色的区分包括了一定的心理成分,被动型角色的男同性恋者有更多女性特质,不符合社会对男性的期望,更容易感到孤独。打算与异性结婚的男同性恋者的孤独感高于不打算与异性结婚的男同性恋,原因是结婚在男同性恋者心理是一件掉价的事情,要结婚意味着恋情不会有未来,要结婚的男同性恋在同性交往中受到更多歧视,更容易感到孤独。
自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男同性恋者的孤独感有关,男同性恋者的自尊与成人依恋对孤独感的解释量达到44%,男异性恋仅仅13%。男同性恋者自尊心明显低,是因为男同性恋者难以被社会接受产生低自尊心,比较低的自尊的男同性恋者,更不愿意社会交往,更容易感觉他人的抗拒和排斥。因为他们缺乏与正常的异性恋社会建立关系的自信和社交技能,更容易感到孤独。男同性恋者依恋焦虑明显,原因可能是男同性恋者比较高的依恋焦虑让他们更加倾向于寻求情感上支持和安慰,更加需要亲密关系。男同性恋者难以在亲人朋友前展示真实自己,难以获得和维持同性恋亲密关系,更容易产生孤独感。男同性恋者依恋回避低,依恋回避高的男同性恋者更倾向隐藏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过多的自我隐瞒容易体会更高孤独感。男异性恋者虽然依恋回避强,不影响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影响高有关。社会网络调节模型的理论预期,社会支持比较高的个体,即使依恋类型不同,知觉的社会交往的数量和质量与期望的社会关系差异小,比较少感到孤独感。
心理健康工作者提高对男同性恋者依恋风格和自尊重视程度,同时说明社会应该增强对男同性恋者的包容度,帮助男同性恋者减少孤独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