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少年能够信教吗?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4年1月2日
李女士夫妇没有能够把儿子带来心理咨询,过去李女士曾经借口,带高中生的儿子来咨询一次,见面大约就10分钟,这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当然也没有什么效果。
李女士的先生第一次来,作为父亲应该关心儿子的心理健康。他也是能说会道,据说是做文化工作,喜欢读书、写书,对儿子的心理问题有自己的见解。第一个问题是他儿子最近信基督教了,对成长有没有影响?当然他儿子不是特别信,也不很投入,就是偶然睡前、饭前做一做祈祷而已,一年大约去教堂1-2次。我认为:1、青少年信教没有大问题,对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也是这样,只要不是邪教;2、我们不鼓励信教,也不反对信教,国家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特别是成年人,未成年人需要正确引导,特别是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宗教观;3、他孩子还谈不上信教,只是一种年轻人好玩好奇而已,也是一种模仿,是在了解阶段。如中国年轻人喜欢洋节日,圣诞节喜欢去教堂,就不能是信教;4、现在青年人信教越来越多,特别是信基督教的,这也说明教育问题、信仰危机,甚至是心理问题,值得关注背后的原因;5、心理卫生认为,信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人大多数情绪比较稳定,性格比较温和,因为真正的宗教信仰还是与人为善的,当然我们还是反对封建迷信;6、在宗教信仰团体,也存在一种社会交往,也是一种社会归属感行为,比网瘾、宅人要好。
李女士夫妇开始说儿子的问题,做事拖拉、习惯背后、学习偏科、、学习不好、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冬天少衣、喜吃白饭、不能沟通、常发脾气……。基本上是一大堆问题,没有一个优点。他们也反映孩子说有关在笼子里的感觉,真不知道孩子怎么啦。
我针对他们说儿子的问题,我提出建议:一是正常问题,他孩子是心理问题,不是心理障碍。孩子就是有问题的成人,其心理问题大多数是成长问题、发展问题,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却感到不正常。孩子父母在年轻时也是这样,特别是青春期。这些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好,如盗窃、暴力等问题。孩子出现问题,既有青春期的动荡,也说明是父母教育存在问题,李女士夫妇都是在乡镇工作,平时只能在休息日才能回城跟孩子在一起,管理和沟通自然不足,特别是在青春期这样的年龄段。不过,我上次跟他们儿子沟通还是可以的,希望继续带来心理咨询;二是朋友关系,改善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超过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的父母跟孩子一沟通就说学习,当然孩子反感,关系紧张。孩子小时候管理容易,就是吃饱穿暖,习惯养成。现在孩子成长了,有思想,有个性,有隐私,有烦恼了,父母没有成长,自然形成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仅是亲子关系,还可以建立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多元化关系,关键是平等、尊重关系,一定需要把他作为大人看。亲子关系改善了,父母的话他才能听。人往往只听关系好的人的话,而不是听有道理的好,甚至即使是没有道理的话,只要关系好也能够产生影响。为什么小时候是家长影响孩子,小学时候是老师影响孩子,中学时候是伙伴影响孩子,我们的父母需要向儿子的伙伴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三是共同成长,孩子这个时候的心理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就是人格在冲突矛盾中成长完善。孩子的身体成长迅速顺利,心理成长缓慢艰难,甚至烦恼痛苦。孩子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在面对一个陌生、复杂、烦恼的作为有些不知所措,手忙脚乱,迷茫困惑,是完全正常的。需要时间,需要磨合,需要在烦恼和痛苦中实现精神的诞生。作为父母就是需要告诉孩子,他出现青春期的成长烦恼是正常的,在不同的青少年,只是时间长短、程度轻重有所不同而已,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有的,也是一样艰难度过的,这样就有共同语言。父母愿意跟他一起走过波澜壮阔的青春,共同面对生命烦恼,迎接美好成熟未来。只要我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烦恼就能够应对,自我就能够成长;四是优点发挥,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孩子不是缺点没有,而是优点发挥。我们的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缺点,忽视孩子优点,大家都难受,结果就陷入关注缺点,缺点更多的恶性循环的误区。我们的父母往往认为孩子缺点不改不得了,优点不说跑不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改正了缺点的孩子,不见得是好孩子,发挥了优点的孩子,往往才能快乐成长。父母需要改变观念,积极关注孩子优点,这些孩子的缺点有时候就自然而然解决了,孩子就成长了。说到这里,孩子父母说他们的儿子有不少优点,遵纪守法,为人善良,喜欢篮球等。
《南平市青少年心理卫生丛书》案例报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