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女性与汉族女性更年期症状比较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11月1日
绝经是每个女性必经的自然生理过程,是女性从生殖阶段向非生殖阶段的过渡,更年期来形容这个特别转变期。更年期本身并非疾病,流行病调查显示更年期女性,出现情绪和躯体问题风险增加。传统生物医学认为,更年期症状是因为卵巢功能衰退,内分泌功能改变,但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更年期女性在性激素剧烈波动的特色,处在社会角色转变期,面临家庭婚姻结构,人际关系的改变,各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在更年期症状互为因果。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女性更年期心身健康症状不同,与文化看待健康,疾病,衰老的观念,女性地位密切有关。
摩梭人生活在我国西南部川滇交界处,人口大约3万,以异居走访制度(走婚)及母系大讲堂闻名于世。大多数摩梭家庭按照母系计算血缘,分配,继承财产,一个传统摩梭母系大酒店主要是3-4代母系关系人组成,并且有一个最能干并且有威望的女性作为家长,安排生产,生活。女性地位崇高,在社会和家庭起脊梁作用。上世纪60年代,摩梭人以独有婚姻家庭文化吸引全世界学者,研究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生态,旅游。
工具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价更年期症状,疾病观念与求医行为问卷,包括童年时期疾病观念的形成和影响,成年时期对疾病和健康的观念和态度,求医方式和行为。
研究显示,更年期女性无论是摩梭族,还是汉族,都是以肌肉关节痛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头痛,头晕,心悸。女性更年期症状是多样化的,跨文化认为更年期症状有:血管舒缩症状(潮热盗汗),心境症状(记忆力下降,失眠,焦虑,易激惹),躯体症状(头痛,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性症状(阴道干涩,性欲下降)。亚洲女性更年期比西方女性更多表现是非特异性躯体症状,潮热,盗汗比较少。中国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肌肉痛60%,疲乏57%,失眠53%,潮热出汗48%,易激惹48%。本研究有不同,可能是海拔高,气候冷,土地和灌溉条件差,蔬菜水果少,居民日常工作以田间劳动,传统食品为猪肥膘肉,喝盐茶习惯。
摩梭族女性更年期症状比汉族女性轻,抑郁情绪少。可能与摩梭族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比较高有关,大多数摩梭族女性使用干净来描述绝经期后的生活,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家庭地位进一步上升。调查发现,汉族的神经衰弱及抑郁症患者高于蒙古族,摩梭族是四川省内的蒙古族。
求医方法看,摩梭族女性比汉族女性更倾向认为疾病的康复与自己努力关系不大,可能与民族宗教信仰有关。摩梭族信奉达巴教和藏传佛教,一般疾病就自己寻求草药治疗,大病或者莫名其妙的疾病寻求西医或者宗教祭祀求助。患躯体疾病53%寻求喇嘛帮助,患精神病62%寻求喇嘛帮助,寻求喇嘛帮助的人中75%认为喇嘛能够治疗好。
更年期症状评分与家庭收入负相关,摩梭族以农耕为主,每个家庭收入少,共同生活在母系家庭,并且家中收入由达布统一保管,按需分配。这样的分配机制,可能限制了摩梭族女性的就医选择,经济收入低,就医可能性就低,出现不适,就无法到医院就医,引起了对自己健康的担心,加重了身心不适的体验。汉族女性对成年期对疾病越来越担心,恐惧,评分高,症状重,更年期症状与更年期态度有关,预期绝经有困难的女性更可能把所有生理症状和情绪归因绝经,对更年期及绝经持否定态度,报告更年期症状就多,程度就重。
汉族,教育程度低,评分就高,更年期症状就重。绝经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女性更年期调养及社会文化对绝经,疾病,衰老的认知是多样化的,更年期女性的非特异性症状是一种躯体化的表现,是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有关,是个体以躯体语言诉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社会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在不同社会,不同民族,躯体症状也是不同的。
在跨文化背景下讨论更年期综合症,具有意义。更年期作为女性人生重要转折点,容易出现各种心身症状和情绪症状,说明临床工作者在经济更年期女性躯体不适的同时,进一步对症状背后与文化及个体经历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不可或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