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亡如此多情

(2013-08-20 16:58:25)
标签:

局限性

执行者

情感

上帝

经验

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死亡如此多情

--叙事医学-任何理解生命

吴剑

2013820

一、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死亡面前,人类突然变得深刻,丰富起来,也许死亡是促进人类成长的重要方法。死亡是人类绕不开的永恒话题,有的人恐惧,有的人回避。其实想多了,想透了,就释然了。人就安静了,宁静了,这是一种美好境界,可以治疗浮躁心理。我们的医学发展太快,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乃至于我们的医生忘记了病人是人,我们的患者忘记了,进医院不见得全部都活着出来。我们不仅需要推进医学科学发展,还需要促进医学人文的建设。医生需要体会患者的情感,患者需要理解医生的难处。医生应该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人,对人性,对情感,对心理有更好认识和体会,这样才能成为好医生。西方流行的叙事医学,认为医务人员不仅关心疾病,更要关心患者的心理活动,考虑家属的想法。民众特别是患者,需要了解医务人员的感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是人到临死才去思考死亡。其实人生是弹指一挥间,随时随地我们身边的人离开世界,死亡就是我们随时随地碰到的问题,

二、死亡的时刻是人类情感最具爆发力的时刻。病人对生命巨大留恋,亲人对逝者无限不舍,医务人员的同情和遗憾,是感情使死亡不那么孤单和寒冷。“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不是万能的,可惜大多数人不能认识,不能理性。

三、目前医学确实到了困境,医学研究越来越细,对临床帮助越来越少,医院分科也是越来越小。病人是产品,去医院是修理,修理不好是医院错。这些是思想认识的工具理性的影响。工具理性让灵与肉分离,让我们只重技术,忽视灵本身的内涵,就缺乏了温暖。医院医生除了写病历,还需要写平行的心理关怀。现在年轻也是非常现实市侩,患者很难受。

四、我们需要讲医学故事。让老百姓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医学的局限性。医生应该了解家属的需要和病人的寄托。有的人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其实不是的。医疗不是常规服务,而是特殊服务。医生不是救世主,病人不是上帝。医生不能让病人长命百岁,病人不能收买医生的一切。有的医生为了推卸责任,要么说病情轻描淡写,要么说得很重,这是不负责任。医生应该有同情心。医生有时候可以说:真抱歉,你这个病人别治了,最后只能是人财两空。甚至这样说:你这样的话,病人都回不去了。因为中国文化认为去世的不能拉回去的,家属能够接受建议。我们的宣传,不能把医患纠纷放大,把感人故事不说。

五、我们的医生对一些事情是可以解释的,通过我们的语言表达,把很难的事情说得不那么难听,如死亡。如癌字就尽可能不说,说成为肿瘤比较好。医生需要学习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

六、我们的传统文化,西医源于教会医学,中医源于儒医。教会医学是基督教的圣神观念,精髓是博爱。儒医讲究读书人的气节和儒家的仁爱精神。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剩下知识,技术,经验,我们缺乏医学人文。死亡观的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来世,没有轮回,没有天堂的民族。是一个追求长生不老的民族,过去是万万岁,现在是再活500年。哲学上说,我们是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没有准备,在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应就是愤怒和震撼。医生告诉病人,病人反应强烈,首先冲击医生。在西方,凡是有死亡的地方,都有神父。我们只能医务人员充当这个角色。我们的医务人员既需要进行技术支持,也需要心灵安慰,比较困难。生命观的问题。我们有血液文化,如果我们死亡,我们的孙子,重孙子在旁边,长得一样,行为一样,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在延续,我们可以安然死亡。中华民族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天堂。我们要给病人希望,不给病人绝望,亲人走了,但是还能够说再见。我们完成遗愿,照顾活人,努力工作,将来汇报,死亡的人感到满意,不是永远不能见面。这是文化,不是科学。给病人和家属希望,就减少冲突。

七、医学需要叙事,需要知道怎么样说。需要把病人放在中心位置,现在的医学人被抽去,也是成为机器,技术的执行者。病人成为疾病载体,一定产生矛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