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心理求助行为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3年6月8日
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心理卫生资源利用率不高,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人群没有去求助现象。研究集中在求助的态度和意图上,考察实际求助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大学生求助意愿研究,想要获得咨询服务,主观上愿意去求助的大学生不少,真正采取求助行动的很少,高校咨询中心利用率不高。江光荣等对求助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把有求助需要但未求助的人,与求助的人比较发现,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忍度,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对求助行为有预测作用。心理求助的阶段-决策模型,在他助评估阶段,人会考虑除了自我效能,问题可控性和社会容忍度外,很多其他因素(便利性,经济性,有效性,过去求助经验)。
除了控制了所遭遇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遭遇心理困扰的学生对困扰发生的原因的可控性知觉),重点考察与心理咨询资源和情境相关的因素,包括:资源可接近性,心理咨询资源可获得性,直接和间接求助经历(间接求助经历是身边是否有亲友向专业心理工作者求助,是否有人推荐去咨询),自我表露的预期,对心理求助的自我污名,作为来访者的自我效能。自我表露的预期包括预期效用和预期风险,预期效用是是对自己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回报的预期,预期风险是个体对向他人自我表露后或者将产生的不良后果的预计。自我污名是指由于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时所带来的压力,人们对自己的满意度,信心和能力会下降,并且整体个人价值感也会降低。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是指咨询情境下的自我效能感。这些变量可以对其他类型的心理变量起中介作用,因为与咨询情境或者求助资源直接有关,相对一些稳定的人格特质因素更容易干预。分高意愿未求助,主动求助。
工具使用寻求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包括预期效用和预期风险。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
结果显示,在高意愿的情况下,主动求助对问题的可控性归因比未主动求助更低,即主动求助人觉得自己心理问题的原因更不可控。主动求助的对预期风险和自我污名的知觉比未主动求助更低,间接求助经历比未主动求助的更丰富,这些促进了求助行为的产生。但是在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上没有差异,但是研究显示对预期效用的积极估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求助意愿。
自我污名,预期效用对行为影响不大,作为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预期风险,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验对求助行为影响明显。问题的可控性,作为效能和求助行为的关系与过去研究一致。就是求助意愿比较高的情况下,对问题越不可控,人们越可能采取求助的行动。来访者的自我效能越高,越可能采取实际的求助行动。预期风险和间接求助经验对求助行为影响明显,对于愿意求助的学生来说,采取行动前考虑更多的是对在心理咨询师面前表露自己的风险而不是效用(笔者:首先是安全第一,说明社会信任感下降),同时更丰富的间接求助经历,即知道身边有朋友或者同学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或者有朋友老师推荐来咨询的,更倾向于采取实际求助行动(笔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求助者,只能是越来越多。从众心理也是有作用)。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向学生现场时应该重点强调中人本的态度,减少潜在来访者对心理咨询中表露自我的恐惧心理,借此提高作为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需要把心理咨询的资源推广到老师和学生干部中,让他们首先体验,对心理咨询有个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促进有求助需要的同学积极使用心理咨询资源,形成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
自我效能对求助行为影响不大,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完全中介了自我效能和求助行为。对于高求助意愿的人,自我效能对行为的预测是通过预测风险产生作用的,即所知觉的自己作为来访者的效能越高,对咨询中预期风险的估计越低,越倾向于采取求助行为。这些启发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应该由不同的人来担当,通常在老师面前,中国学生更容易感觉压力,自我效能容易受到损失,同时因为对老师这个角色刻板印象,学生对咨询的风险估计偏高。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平等的咨访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更能够知觉到更多的自我效能,更少表露风险,从而采取更积极的求助行动。间接求助经历对求助行为的影响途径明显,周围同学,朋友和老师对求助行为的认可的态度可以促进来访者提高自我效能,从而降低预期风险,促进求助行为。这些符合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可以增强潜在的来访者在咨询情境中的自我效能,通过替代强化的方式增强行为。对有比较高求助意愿的潜在来访者,可以通过建构积极的求助网络,强调平等人文的咨询关系,尝试提高他们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们对咨询风险的预期,这样可以在困扰还不是很严重,大部分可控时,及时寻找科学有效的帮助途径,不是等到问题越来越恶化,越来越不可控时才被动求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