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就是没感觉

(2013-01-15 23:27:28)
标签:

旅游项目

远远

小时候

爱情

剂量

情感

分类: 人生随想、人生疗法

幸福就是没感觉

吴剑

2013115

   现在许多孩子认为,没有感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回答,往往是爱孩子到死去活来程度的父母们,非常惊讶,目瞪口呆。甚至怀疑孩子的脑子是不是出问题了,担心自己的爱是不是有问题了。

   其实,孩子的感觉是正确的。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主观感觉舒服。舒服的程度有差别,舒服到没有感觉了,大约是长期在幸福之中的自然感受。就象穿鞋子一样,舒服合脚的鞋子一定是没有感觉的。如果穿鞋子有感觉,那就一定是不舒服的感觉。也象我们的身体一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是没有任何感觉。如果身体有感觉了,那就一定是生病了。也就象空气一样,我们平时没有感到空气的怎么样,一旦缺少空气,我们一刻不能生存。所以,实际上是我们的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测试这样的幸福,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的失去。许多孩子上大学后,这样的幸福立即呈现出来。孩子第一次深刻体验到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关爱,真正的幸福。失去的时候,才能体验重要和美好,空气是这样,健康是这样,幸福也是这样。人的心理为什么这样奇妙,实际上是心理适应的结果。人的感觉系统具有适应性,如我们刚刚从明亮的地方,进入黑暗的地方,就有一个视觉适应性的过程。奇怪的,快乐可以适应,痛苦不能适应。因为痛苦感觉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功能,如果一个人对危险都适应了,死亡就不远了。人对快乐和幸福可以适应,适应的结果就是没有感觉。如果需要产生感觉,要么就是失去,要么加强刺激。孩子上大学才体验家庭的幸福是失去感觉。吸毒产生的快感,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就没有感觉了,需要加大剂量才能产生同样的快感。这样说明,人能够适应快乐和幸福,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安逸状态下,就容易失去进取心,这个个体的发展也就到头了,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里,每天都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幸福感,那孩子还需要努力吗?我们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结合为目标,唯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标,教育成为啃老族的孩子,父母是失败的,孩子也是失败的。我们还说,男人的一生可以简单总结为,从一个女人的怀抱投向另外一个女人的怀抱。孩子小时候可以体验父母的关爱,成长以后,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这样的幸福感就迅速下降,甚至产生厌恶。因为,孩子需要中断这样的父母亲情之爱,去追求男女爱情之爱。爱情之爱产生他真正需要的幸福,其体验深刻程度远远超过父母亲情之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