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患者对正性面孔的解释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10月24日
社交恐怖症的认知理论认为,对信息的加工偏差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发生和维持因素。过去研究认为,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的加工偏向,认为恐惧和回避负性社交信息是社交焦虑的典型特征。现在研究认为,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社交刺激具有消极的解释偏向。Weeks提出恐惧正性评价是社交焦虑个体的重要认知特征。社交焦虑个体认为正性反馈将会提高他人对其社交表现的评价标准,但其自身的社交水平难以达到同等程度的提升,导致自身更可能在未来受到负性评价。社交焦虑个体还可能通过贬低正性社交结果的不良认知调节方式来缓解焦虑,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解释偏差减少了他们的正性体验,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情绪面孔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信息,更具生态效度。要求评价面孔的情感效价,如评价正性面孔的愉快性和威胁性,结果没有发现社交焦虑被试对正性面孔的解释偏差。另外研究要求被试估计自己与情绪图片中人物交往的代价,结果发现女性高焦虑被试会高估与正性面孔相关的社交代价。发现社交焦虑的个体从正性面孔中觉得的可接近性水平更低。
所以有必要引进社交背景的条件,考察个体对正性面孔刺激是否存在解释偏差。如当前的正性面孔引发未来的负性评价,增加个体与他人的冲突可能性;或者认为正性反馈并非源自个人能力或者品质,而是由于对方不了解自己,出于礼貌,伪装等;甚至直接对正性社交刺激做出负性解释,如将笑容解释为嘲笑。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正性刺激的积极含义,也可能把正性刺激直接理解成为负性,或者同时存在。
研究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正性社交刺激,结合特定的社交背景,给出对正性面孔的正性,中性,负性解释。对每个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价,自己对每个解释的相信程度,进行解释排列。
结果显示,在社交背景下,高社交焦虑个体表现对正性情绪面孔的主观解释偏差。说明,对于正性面孔刺激,高社交焦虑个体想到正性解释的可能性更小,想到负性解释的可能性更大。说明高社交焦虑个体不仅不能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意义,还可能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威胁性解释,社交焦虑个体会对正性面孔采用不同的,多样的,偏差的解释。相对负性解释,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正性解释。
这样的偏差可能是由于多种适应不良的解释方式造成的,发现高社交焦虑个体处理正性信息时,与低焦虑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无法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也表现他们更可能直接将正性信息解释为负性。说明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解释方式不单一,如认为正性评价导致人际冲突,或者带来未来的负性评价,或者并非对自身能力和品质的认同,而源自恭维,礼貌,伪装,嘲讽。
临床发现,社交焦虑患者对正性信息的消极处理会阻碍其症状的缓解。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信息的积极含义,甚至对其做出负性解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交焦虑患者在正性社交刺激中的积极获益,妨碍他们的社交进步,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关注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信息的解释偏差,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不同的,具有偏差的解释方式进行矫正。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