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证明青春期的到来
--建议中国恢复成人礼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8月29日
我再次赞成方辛老师的话: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正常的精神病人。
记得我在儿子青春期时,说他的头发太长,不好看。他马上反驳说我,年轻的时候,头发也是很长。我去拿来相册看,果然不错。我笑了起来,那就是我的年轻时候。可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是越来越短,青春期时头发长,代表一种叛逆,是向他人宣示我的存在和成长;中年以后的头发短,代表一种舒服,是向自我的表白我追求舒服和自然。
青春期代表一个人长大了,一系列的事件需要证明这个一个人一生中的伟大历程,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古人有成人礼,现代中国缺少了这些,我建议还是应该恢复成人礼,是一种文化仪式,对成人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却是十分重要的。至少,孩子不需要用头发来证明自己成长了。
青春期是性激素波动性的上升,身体的快速成长,心理的剧烈波动,往往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发展的问题。性激素的上升,性的烦恼首当其冲,环境文化的诱惑,身体冲动的增强,异性交往的渴望,交往能力的不足,形成一些矛盾。所以,孩子往往开始朦胧的性表达。爱化妆,好打扮,弄头发(过去是长,现在是花),重外表,都是性意识的觉醒和表达。如同小仔鸡,变化成为美丽的大公鸡,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其实,人的性表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是物质的,后来是精神的。开始是自我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一定喜欢),后来是他我的(能够投其所好,也是感情的精确制导)。开始是局部的,后来是全面的。他们成为模仿秀,追星族,也是不奇怪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只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对的,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成人礼就是这样的引导。
性激素的上升带来烦恼,波动带来动荡。心理学认为,人不是因为悲伤而哭泣,而是因为哭泣而悲伤。性激素对情绪,情绪对体验起放大器的作用,如果方向正确了,体验积极了,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如果错误了,消极了,那就危险了,就出现类似“精神病人”的表现。孩子疯了!父母如是说。青春是生命的展示,激情的燃烧,具有明显的双刃剑功能,我们不能等待孩子们自我探讨,而是需要父母积极引导。当然引导的前提是理解,宽容。
现在流行一句话,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我们知道,更年期是性激素的波动性下降,虽然动荡,但不重要。当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往往并没有进入更年期,而是呈现多事之秋(我过去描述过40岁的女人),问题年龄。容貌变化,健康问题,婚姻危机,情感困惑,人生迷茫,性爱觉醒,孩子叛逆等,是一个心理危机叠加呈现的时期。往往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母亲却产生更加强烈的反应,这些又加重了青春期的问题。所以,我做青春期心理咨询,往往更认为母亲的心理咨询特别重要。
冲突往往都是小事情引起的,但是往往小小火花可以燎原燃烧,然后又是雨过天晴,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来无踪,去无影,莫名其妙,波澜壮阔。根本问题,还是母亲没有成长,至少没有适应孩子的成长。小时候,孩子很乖啊!许多母亲怀念那时的孩子,却不能适应必须长大,必然长大了的孩子。往往用削足适履的方法要求孩子,孩子痛了,就一定叫。那时的孩子,唯一需要的就是宽容,自由。没有自由,宁可去死,自杀成为青春期孩子的口头禅!其实,母亲们需要觉悟,要给孩子一个精神的空间,因为青春期就意味着孩子有了精神,灵魂,意志。
精神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往往就是在表达,呐喊,冲突中,感到自我的存在。为什么人类在按部就班,麻木不仁的生活中,会感到倦怠,厌烦,因为精神在其中不知不觉湮灭了。强烈的事件,动荡的岁月,起伏的生活,往往更能够证明自我的存在。所以,往往弱小的人群,必须弄出点动静。平淡的人生,必须显示出色彩。所以,为了证明自我,青春必须绚丽,哪怕是糟糕的,痛苦的,冲突的,总比迷茫的,徘徊的,无奈的好。痛可以证明存在,也能够证明舒服的存在,反衬快的意义。存在和成长,都是有代价的!
所谓代价,这些需要理性思考,所谓成熟就是知道代价,并且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应该承认青春期的不成熟的,因为孩子不知道代价,只知道赌博。那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文化的责任。我们的社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太少,也太单调。当然就更没有正确引导,文明破坏的条件。文明,往往也是给青春期的孩子,给他一个足够大的安全空间,让他们肆无忌惮地行动。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