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时空
心理时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2,192
  • 关注人气:48,9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教育呼唤“南风效应”

(2012-08-13 17:43:40)
标签:

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批评教育呼唤“南风效应”

-南平电视台教育频道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秀丽

【配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个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为发展良好,人格健全,具有较好素质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而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否取得实际成效,与他所采取的批评方式是否讲究艺术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如何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症结所在,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和效果?邀请南平八中德育教师吴秀丽做客《教育大讲堂》,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运用“南风效应”进行后进生转化教育教育工作。

讲师简介;南平八中政治组骨干教师,德育处主任,心理学专业,专职负责后进生转化工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大家都知道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同样也不例外—那就是任何时代的教育对象都会有优等生、后进生之分。尤其是当前,后进生较多是许多学校客观存在的相当棘手的现实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转化后进生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和复杂的教育工作,注定是一个缓慢的教育过程。因此,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症结所在,及时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和效果。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老师们不妨利用一些“心理效应”比如,在教育后进生中我们可以运用“南风效应”来进行教育。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帮助的。

一、“南风效应”的概念来自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故事:

北风和南风相约比威力,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两风比赛中,南风最终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能够达到目的,就是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给予我们教师的启示是:教师批评教育学生要像南风一样温暖、深入人心,才能让学生自觉脱掉“错误的大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如果像北风一样刻薄,不讲技巧与方法,只会使学生“把大衣裹得更紧”。

二、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成绩不理想者,没有考上南平一中,南平高级中学。这样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阴影。

 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就算花钱上了高中,还得考虑读大学,这笔费用对于贫困家庭的同学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这类学生进入高中后,心理比较自卑也很敏感。

有的学生是学习困难型。初中时考试就不及格,听不懂老师所讲的知识,也不知如何去弄懂,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本来就比别人笨,不管如何努力也是没用的。尤其是进入高中后,课程难度加深他们更难出成绩,导致这些学生丧失了自信心。

还有的学生是初中时就很会调皮捣蛋,人虽聪明,但是比较好动,学习不努力,因此经常受老师批评,时间一长,他们就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师认为自己很差,就差到底吧,变成十足的捣乱分子,总喜欢破坏纪律,以此证明自己的“厉害”。这类学生对老师的严厉批评毫不在意,仿佛穿了厚厚的一层盔甲,伤不到他们半根毫毛。

另外我校还有许多问题家庭的学生,比如单亲,或者是家庭重组,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家庭的孩子实际上处于一种少教无管的状态。厌学、早恋、偷盗、离家出走、昼夜上网、群殴等事件在他们身上频频发生。他们缺乏精神上的爱抚,因此性格怪异,冷漠,很难与之相处。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还是按正常的学生那样去批评教育,显然是没有太大效果的,有时可能还会伤害原本就已伤痕累累的心,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而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我们刚才讲到的“南风效应“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我把我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运用“南风效应”的具体事例与大家交流一下

【配音】 吴秀丽老师从“南风效应”中得到的启示是:批评教育学生要像南风一样温暖、深入人心,让学生自觉脱掉“错误的大衣”,启发自我反省,让学生自觉自愿改变不良习惯;而如果像北风一样刻薄,不讲技巧与方法,显然是不会有太大效果的,只会使学生“把大衣裹得更紧”。

 

三、“南风效应”在批评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以奖代罚,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小错不迁就,大错不追究”,当学生犯较大错误时,心里就在想这次肯定要被老师痛批一顿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就能给学生上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育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一个经典例子。

先生任小学校长时,有一天发现一名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办公室,见该生已经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个守时的孩子。”当孩子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他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说明你很有正义感。”这时,这个孩子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就知道,你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一次午休时间,我在教室巡视时发现班级中德育考核表竟然被人撕掉了一大块,有几个学生的考核成绩都被撕了。从撕掉的名字中看,估计就是平时表现较差的那位学生小林了。我问了班级中的几位同学,证实了我的猜测。我思前顾后决定找这位学生谈谈。我叫他放学后到办公室来。放学后这位学生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出现在我面前。我搬了把椅子放在他旁边,微笑着说:“请坐吧!“他愣了一下坐下来。”知道老师为什么找你来吗?”“不知道!”他回答得很快,看都不看我一眼。“班级中的考核表被撕掉一块,你知道吗?”“是我撕的。”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你敢于承认错误,这点很好。”他又是一愣,我没批评他,反而肯定他的勇气。他哼了一下:“不过都是因为你”。“你能具体说说原因吗?”我用缓和的语气问。于是他用几近质问的语气说我对他如何不公平,班级的考核制度又是如何的不公平,为什么别人自习课讲话不扣分,而他讲话就要扣分等等。他的一通牢骚中,许多其实都是他的片面之词,但我没有与他理论,而是耐心听他讲完。然后对他说:“谢谢你能这么坦诚地和老师沟通,老师的不足之处会尽快改正,希望你能原谅,班级考核制度的确需要进一步完善,谢谢你的提议。不过今后提意见可以找老师,不要拿考核表出气啊!“这位学生似乎有点尴尬,终于点点头。过了几天,在我的办公桌上发现一封小林写给我的信,信的内容是说他很佩服我,说我与其他的老师不一样,讲他喜欢我这样的老师,并对他那天撕毁考核表的事做了深刻的检讨,也表示一定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观察了一段时间,我欣喜的发现小林懂礼貌了,遵守纪律了,虽然还有些坏习惯,但我看得出他在努力,在进取。慢慢地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但现在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很有个性,逆反心理也非常严重,那么我们也可以利用南风效应来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以退为进,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当学生不听老师话时,甚至是与老师对着干的的时候,如果教师能退一步,先宽容他的错误,理解他的做法,然后再从侧面指出他的不足,让他改正,学生就会消除逆反心理,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与建议。

有一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有一天一大早,他就把狗抓来,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张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狗儿大力挣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非常生气,想着自己花了那么多钱买东西给狗吃,狗还不吃。可就当他生气转头要离开时,却看到狗儿自己转过身来,静静地舔着地上的鱼油,此时他才回过神来,发现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味食鱼油的方法。

就像我班上也有这么一位非常特殊的女同学。她的父母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离异了,大人的对错,总是由孩子来买单。从那以后,她就变得孤僻,谁也不理,老师说的话对她来说真的还不如耳边风。高一刚进来的时候,我根本没办法和她沟通。记得第一天叫学生填写个人信息。她的家庭住址没填。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知道住哪里?”我当时就很纳闷,再问她时,她扔下一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再也没声音了。后来问其他同学才了解到,她初中时就与众不同,很少有同学能和她相处,她的性格特别古怪,还特别爱玩危险动作。随着与她的相处,我越来越领教她的厉害。比如遇到集体活动,要求大家自带凳子,全班就她一个人不愿带。运动会要求全班同学统一穿校服,就她一个人不穿。有一次,有同学说她好几天不吃饭了,我好心劝她吃饭,她居然说:“不吃又死不了,不用你管。”后来就跑掉了,把我急得半死。总而言之,只要你一开口和她讲话,都要被她的话噎着。后来我想了个主意,通过周记来教育她。她每次写上来的东西都很极端,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具体帮她分析。平时我尽量避免和她口头交流,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这样大概过了半个学期,一次她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你是第一个倾听我心里话的人,我以前从没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过任何人。你高兴吗?”我给她回复道:“当然高兴啊,有什么还能比得到自己学生的信任更高兴的呢?”我顺手还在上面画了张笑脸。渐渐地,我发现她把越来越多的事告诉老师。有一次,她还在周记中写道她喜欢上了一个男生,问我该怎么办?要不要告诉这个男生?她终于向老师敞开了心扉。后来她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也开始和同学们有说有笑了。我也能和她口头交流了。看着她慢慢地变开朗了,作为老师的我是从心底里高兴。

从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严厉批评,有时候退一步换位思考一下,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有的老师会说,这样的学生还好啊,万一碰到那些软硬不吃的,就跟你对着干可怎么办啊?那就让我们用“南风”来以柔克刚吧。

【配音】吴秀丽老师告诉我们,在“南风效应”的具体运用中,以奖代罚,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当学生犯较大错误时,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肯定要被重罚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就能给学生上一次终身难忘的教育课。以退为进,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学生不听话,甚至与老师对着干的的时候,如果教师先退一步,在宽容的同时,从侧面指出他的不足,让他改正,学生就会消除逆反心理,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与建议。

(三)以柔克刚,让学生脱掉心灵的“大衣”

小陈是体育运动专业班的学生,他身材健康壮实,但行为偏激怪异,有时用头撞门、撞墙;有时顺楼梯扶手头朝下从顶层滑到底层;有时抱着扫把当吉他,大声喊唱,尽是些爱恨情仇,打打杀杀之类的语言。最严重的是他骑电动摩托车上学,就爱出风头,经常骑车带人还飚车,非常危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经家访得知,父母也管不了他,我试着命令和强迫,但对他无济于事,他的行为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夸张。我想到了“南风效应”,攻心为上。他的问题在于不计后果,我就想办法让他见识一下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让他的心灵得到震撼,促使他自我反省。

我提前搜集了一些图片和资料,所显示和描述的都是些血腥的事实,有的头被摔破,有的腿被撞断,有的甚至失去生命……然而真正的痛苦却留给了那些受害者的父母和亲人。有一天,我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观看和阅读,我观察发现,他由无所谓到无比紧张到不停地摆头,然后竟说出了一句话:“太惨了!”,我一听这话,心头发热,感觉有了希望!我借机指出他行为的不安全性,我明显地感觉到他第一次很认真而且很虔诚地听我说教。这是他自我反省的表现。此后,我经常性地给予他温情教育,不失时机地给予“人情味”式的表扬,说来也太妙了,他真的变化了,偶尔出现不当的行为,他便会马上含着羞涩的微笑停止。像这样抛弃“北风”式的教育,采用“南风”式的感化,以攻心为上,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说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帮助他们,用情感动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懂的!

(四)以情感人,用爱呼唤学生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能抓住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心,自然就能让学生心怀感恩,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我班的小王,上课经常的睡觉,厌弃学习,甚至发展到逃课的进步。当我调查出他上课睡觉的原因是牺牲睡眠时间上网打游戏时,我很气愤,但很快就冷静下来,想起来他的父母是在外地做生意,几个月也不会来看他一次。平时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就是给钱。就连家长会,也只是打电话来说明一下。小王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快餐,总之什么事都是自己做。想想这个孩子变成今天这样,真的不忍也很痛心,这其中家长有很大的原因和责任。想到这里,我及时找到他,先肯定他在电脑操作技术方面的出众表现,欲抑先扬,告诉他“爱好电脑的学生是很聪明的,关键的是能摆正学与玩的位置,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你的成绩一定会有起色。另外,你爸妈在外地,没人照顾你,从今天开始你去老师家吃饭,好吗?”我的话还没等说完,小王就含着眼泪说:“老师,谢谢你,你比我爸妈都关心我。他们只知道赚钱,只知道给我钱,从来都不管我吃什么穿什么。我一个人就只能上网玩,玩着玩着就迷上了。但是老师我向你保证从今天开始我放学准时回家、按时吃饭、认真写作业,再也不通宵上网了。”

四、结束语

其实教育也许只是一句关心的话或是一个关爱的动作,但他就可以像“南风”一样暖人心田。总之,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本性都是好的。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是培养的,但坏习惯同样也需要时间来改变。面对后进生多年来积淀形成的陋习、落下的功课,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教育帮助,他们就能“一蹴而就”甚至“改头换面”,“永不再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发育均未成熟。即便是自控能力较强的成年人,也未必都能做到。但只要我们像南风一样春意融融,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地帮助我们的学生,相信铁锤也能磨成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