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8月9日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常常出现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绪表达与各种问题行为。攻击行为与愤怒情绪显著相关,容易冲动及对愤怒缺乏控制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社交网络的兴起,攻击行为发生的环境也扩展到网络平台。网络攻击行为即为以互联网或者手机网络为媒介,使用信息沟通技术发起的攻击行为。研究网络攻击行为在丰富攻击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人类行为,为合理使用为了提供指导性建议。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1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10-19岁学生群体占整体网民的27%,网络使用主体人群集中在15-20岁之间,中学生群体的为了行为亟待关注。
工具使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oabs,少年攻击评估量表,包括现实生活照的反应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staxi,包括状态愤怒,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其中特质愤怒包括愤怒气质,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包括愤怒内部表达,愤怒外部表达,控制内部表达,控制外部表达。
结果显示,女生愤怒气质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愤怒情绪的敏感度更高。这可能因为生理方面的因素,造成女生敏感,容易压抑情绪的特点。高中生特质愤怒,愤怒的外部表达高于初中生,说明中学生体验到的情绪强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情感波动比较明显,而高中生面临升学压力,情绪体验和表达方面有特殊性。
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生活,中学生工具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呈现正相关,高特质愤怒个体会表现更多的行为攻击倾向,并且对敌意情景刺激(如挑衅,辱骂有强烈的反应。虽然愤怒的表达形式有向外和向内两个倾向,但是实际在个体常常的应对模式中他们并非相互排斥,如常常隐藏直接愤怒的个体也可能到临界点而向外表达愤怒。现实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呈现负相关,说明中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来减少和避免现实攻击行为的发生。但是网络反应性攻击与愤怒控制相关不明显,可能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使中学生班级少控制愤怒情绪的表露。
过去研究显示,个体在愤怒表达和平息怒火的方式上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研究显示,愤怒反应和愤怒外部表达是攻击行为的共同预测因素,即个体越容易被特定事件(如谴责,忽视,拒绝)激怒并且通过某种途径表达出来,攻击行为就越多。愤怒内部表达是反应性攻击的特有预测因素,说明愤怒是否导致反应性攻击取决于个体怎么样处理愤怒,提醒我们,评估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并不能只关注表现出愤怒情绪的个体,压抑愤怒的感受或者憋在心里的中学生反而更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控制外部表达对现实反应性攻击有负向预测作用,但是对网络的反应攻击却没有影响,说明个体控制愤怒向外部表达的倾向越强,越不容易出现现实反应性攻击,而在使用网络时,个体比较少通过控制愤怒情绪进而抑制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的发生。说明愤怒情绪的表达受到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多种多社会线索的影响,而网络环境倾向于降低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人们在网络中更少感受到所处环境所施加的限制及社会信息加工中必要的社会线索,倾向于如实表达自身的愤怒等负性情绪(不需要文明的管理和压抑了,网络是真实的表达,现实是虚伪的表达),并且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这就使个体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反应性攻击行为有了不同的影响。可以通过愤怒控制的测量对中学生的反应性攻击行为进行调控和干预。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