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脑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2012-06-23 09:10:16)
标签:
健康 |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
中医医院脑病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一.门诊候诊区
1.科室介绍(省略)。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
头痛(偏头痛)
属于“头风”,《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又有发展。偏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熏肉、巧克力、味精和葡萄酒等可诱发;紧张、劳累、失眠、月经和某些药物等也可能诱发。对头痛的治疗要辨证治疗。川芎为治疗头痛的圣药,出自《神农本草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要药,但尚需与其他药物配伍。
眩晕症
眩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并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甚则突然仆倒;可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常反复发作。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临床效果显著,受到广大患者好评。
3.医学小故事:
萱草花文化: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萱草在我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二、病区
(一)病区走廊
1.科室介绍:
参考门诊科室介绍
2.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治疗:
珍爱生命 远离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除传统的辨证论治汤剂外,针灸、推拿、泡洗、理疗等亦是治疗中风病的中医手段,这些不同的治疗、康复方法各有不同的优势。将这些疗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针灸、推拿、中药等疗法的独特优势,可以促进中风的早期康复,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我科创始人王永炎院士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松”与“静”的康复观念和方法,构成了中医偏瘫康复的总体思路,这一理论体现在针灸和推拿等多种传统治疗方法中,通过经脉、穴位和手法的选择,避免对机体的刺激,起到舒筋活络,缓急止痛,恢复功能的疗效;同时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方法和器械锻炼,制定了一套具有中医传统技术和特色手法的康复方法,通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和验证,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中医脑病历史渊源
(1)《医林改错》
清代王清任(1768~1831年)撰。其书在内科疾病治疗方面,遵循补气活血与活血逐瘀两大原则,化裁出一些临床疗效较高的方剂,备受后世医家推崇。其中《医林改错》有关中风病的论述自成体系并多有创见。首创补阳还五汤,重用 黄芪峻补元气以治本,兼用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活血行血以通利元气,使左右元气沟通而治标,共臻补气活血之功,临床辨证用之疗效甚好,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意义。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是我国清代名医,其医术精湛,医理渊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的贡献,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而且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叶天士综合了前人的观点,继承了“内风”的理论,又有自己的见解,创立“阳化内风”说。叶氏认为这些症状乃是“身中阳气变动”,其“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是主要原因。他认为“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在治疗上提出了“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的著名观点,并拟定了治疗中风的首要大法柔肝滋肾法,为中风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
4. 四季养生保健
人体四季如何养生?中医观点是天人合一,如《内经》上说,人体要顺天时,即顺五运六气的变化,其秘决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人体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因此,一定要注意人体养生。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二)护士站
1.介绍本科室中医特色康复护理
患者良肢位摆放:
仰卧位:患侧上肢肩胛骨尽量向前伸、往上提,在肩胛骨下面垫个软垫;肩关节向外展与身体成45°角;肘关节、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略分开,拇指外展。患侧下肢,在腰和髋部下面垫个软垫,髋关节稍向内旋;膝关节稍弯曲,膝下可垫一小枕。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肩向前伸,肘和腕关节保持伸展,腋下垫个软枕,使肩和上肢保持外展。患侧下肢,髋略屈,向前挺,屈膝,稍稍被动背屈踝关节。健侧肢体可以自然放置。
患侧卧位:患侧上肢肩向前伸,前臂往后旋,使肘和腕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开。下肢,健肢在前,患肢在后,患侧屈膝,稍稍被动背屈踝关节。
中风病人吞咽进食准备与注意事项
中风病人多半有舌头不灵活、咀嚼不良及吞咽不顺等问题,可能是突发的,也可能是渐进式发生,特别是病人神志尚清楚或已呈现说话口齿不清、常流口水都不可能掉以轻心,更要注意进食时的吞咽情形。
吞咽进食的注意事项:
4、尽量采坐姿60°~90°,颈部放松适度支托,头部向前倾,如病人状况许可,应鼓励病人进食。
5、食物由健侧口腔进食,勿使用吸管,容易呛到,应以汤匙小口缓慢喂食。
6、少量多餐可减少疲劳,并有利于增加营养摄取。
7、进食完毕需检查口腔两颊内是否有食物残留,并加强口腔清洁。
8、若发生咳嗽、呛食的状况,应即时停止由口进食,并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改由鼻胃管喂食,待病情稳定再尝试由口进食。
2.介绍专科特色护理理念
结合穴位及训练的吞咽障碍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中风病救治水平的提高,中风后存活的患者增加,遗留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不断增加,西医治疗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而中医通过中药、针灸结合进行康复训练和加强吞咽功能护理,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据此,本专科总结临床实践经验,购置了菲斯曼吞咽障碍治疗仪,制定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吞咽障碍的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方案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有效的的吞咽障碍康复护理方案。
具有中医芳香化浊特色的口腔护理和活血通络特色的皮肤护理
在中风病的护理方面总结中医传统方法,与现代医学的规范护理相结合,通过临床实践的摸索,研究制定了《中风病中医护理规范》,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全国中医脑病急症协作组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本专科根据病人的特点,研制了复方佩兰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研制了红花酒精皮肤擦剂,进行皮肤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综合的皮肤护理规范,降低了褥疮的发生率,发挥了中医药在临床中的特色和优势。
三、名中医工作室(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