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成员共建和谐家庭

(2012-04-21 11:01:07)
标签:

宋体

家庭成员

家庭环境

统一战线

情绪

情感

分类: 心理文章、心理故事

家庭成员共建和谐家庭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421

   去一个朋友家吃饭,大约也是发挥我心理咨询师的功能,事实上家庭成员共建和谐家庭,他们一家人对我期望值太高,我还是在努力推进他们的和谐家庭建设。

   这个小家庭,在别人眼睛里,他们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在别人眼睛看起来是幸福的家庭,其实家庭成员之间不是这样的感觉,有时候,很少换位子思考,别人家庭也是这样,家庭和谐毕竟是一个隐私权,所谓,家丑不可外扬)。男人过去是领导,现在已经退休享受,有一些兴趣爱好。女人退休以后,另外有了一份工作,因为闲不住。儿子差不多是而立之年,有单位。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声音也是比较大,我就耐心倾听,很少讲话,有时候没有机会讲话。

   女人是一个非常勤奋,爱家,清洁,唠叨,苛刻的典型妇女。男人与儿子,不知不觉成为统一战线,共同的观念是女人话多了,要求高。我还是把他们忽东忽西的争论稍微集中集中(问题明确化很重要,不能为了争论而争论),第一个就是搞卫生,这个在家庭不是什么事情,却成为家庭冲突的导火索,郁闷的大来源。女人喜欢搞卫生,也是人之常情。我看家庭里,环境卫生确实已经非常好了,她还是不满意。男人退休没有事情,也是常常搞卫生,谁不喜欢一个清洁的家庭环境呢。冲突就形成了,女人说男人不会搞卫生,方法有错误,不知不觉声音就大了起来,甚至带了许多情绪。儿子的房间与大多数男孩子差不多,不喜欢搞卫生,味道不好,不常通风,甚至因为心理对抗,不接受母亲进房间搞卫生,这些使女人很郁闷,认为影响健康,影响形象。当然,儿子知道走出家门,外表不错,衣服很清当然是好,因为情绪对抗就冲突了。就这样,一个不值得争论的问题,说了很长时间,当然没有结果,没有人愿意妥协,大家都是指责。我借敬酒的机会,才能有时间说话。大家确实承认,女人在家庭搞卫生做了许多,很辛苦。女人也感到自己搞卫生的要求太高了些,使别人不能适应。我说了几句话:一是目标一致,大家喜欢卫生清洁的家庭没有错,目标是一致的;二是求同存异,每个人的对家庭卫生清洁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相互容忍,适当接受,求同存异;三是少带情绪,因为家庭卫生清洁问题,而产生矛盾冲突不是大家期望的,是把小事情扩大了,以后需要就事论事,把这样的事情让别人知道,是可笑的;四是相互妥协,确实没有最干净的家庭环境,是相对的。需要寻找到相互退让以后的妥协办法,仍然坚持自己的,是不能达到一致的。他们冷静以后,好像有一个差不多共同意见。家庭环境卫生,可以适当分工,就会减少冲突。儿子房间需要卫生,可以每个星期一次,平时女人不进房间。如果搞卫生,大家不争论,因为没有结果。

   说了许多话,包括男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庭沟通。女人说,男人没有胸怀,常常指责,不理不睬,说话大声,从不商量。男人说,女人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没事找事,非常难受。女人说儿子,沟通太少,脾气不好。儿子说,母亲唠唠叨叨,多管闲事。其实沟通问题是更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氛围,甚至带了许多情绪,抱怨,烦恼,甚至敌意。我听了许多抱怨的话,我也提出我的建议:一是减少唠叨,理解唠叨,唠叨往往影响家庭关系,因为说话没有用,少说为好,唠叨往往也是情绪的表达,不是问题的解决,往往恶化关系。当然,作为丈夫,儿子也需要理解;二是就事论事,不能扩大,就事情谈事情,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牵连其他事情,甚至过去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带了许多情绪,就是问题了,事情还不能解决。对小事情要忽略,大事情要商量;三是适当鼓励,多多夸奖,消极的事情,往往产生消极情绪,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产生积极情绪。少说问题,少些烦恼,毕竟不是原则性问题。大家彼此鼓励,欣赏,可以带来美好感受。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希望和谐的家庭氛围,那就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每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了,家庭就改善了。

   当然说到最后,我的话,女人很感动。我说她不容易,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却得不到理解,甚至误解,抱怨。女人听到这些,她哭了。两个男人也沉默了,好像在思考。这个家庭需要成长,需要每个人的成长。(同在屋檐下,都是缘分。夫妻也好,母子,父子,能够在一起都是缘分,大家还是好好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毛笔字
后一篇:家长的成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