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病院的医生象病人
--谈性格与职业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4月17日
我们在做择业心理咨询时,强调的是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就是要想取得职业成功,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性格匹配问题。如内向性格合适做科研,外向性格合适做营销。性格与职业匹配时,事业容易成功,不匹配时,事业不容易成功,或者付出更多代价。当然,职业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性格是重要因素。性格弹性大的人,职业的适应性强,性格弹性小的人,职业的适应性差。特别是性格特殊,性格极端的人,更应该注意匹配。
我更想强调的是,职业对性格的影响。我们知道性格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性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出生以后,环境对性格起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婚姻的环境也是重要的)。就业以后,环境对性格起一定影响。职业对性格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性格稳定性差的人,职业时间长,特殊的职业,密切的接触,封闭的环境等因素对性格影响大。如长期在精神病医院工作的人,与精神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其性格古怪类似精神病人,因为在那个职业环境中,他面对精神病人的行为是正常的,如果离开那个环境,他使用了习惯性的行为,就不正常了。何况,精神病人的性格是变态的,非常强大,影响深刻。有时候,我在心理咨询时认为,心理咨询师是用健康性格的力量,影响着来访者。同时,我们不知不觉也受到来访者的性格影响。如长期做哀伤辅导的心理咨询师,其生活呈现灰色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幼儿园的老师说话特别温柔,警察的老公对妻子说话象训犯人,领导干部在家说话也象作报告,做生意的人说话都带钱字,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可见职业对语言,乃至行为、性格的影响。职业塑造人的性格,既是职业的要求,如幼儿园老师说话就需要细声细气,如果不这样就是不合格。同时,人太职业化,就容易出现角色紊乱,就是把职业行为扩散,泛化到生活,如警察回家了,对父母妻儿仍然象对犯人。
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的职业适应,同时又需要避免职业化对生活的负面影响。一是角色适应,在家就是丈夫,在派出所就是警察,在不同场所就需要不同的角色,实现不同的角色期待,完成不同的角色扮演;二是适当隔离,积极心理学要求把工作与生活适当隔离,说的是上班的烦恼不带入家庭,家庭的矛盾不带到岗位。同时,把职业对人的性格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正确处理好职业与生活的关系,职业是职业,生活是生活。生活是第一位的,职业是第二位的。职业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职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