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挨打?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3月29日
跟南平广播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明日之星培训学校负责人王华聊天很愉快,他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他的培训班上大多数是家境不错的孩子,他与这些孩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次,一个男孩子不听话,他就打了一巴掌。第二天,他还为这个事情后悔呢,男孩子竟然说:王老师再打我一下吧,求你拉!他呆了,默默看着孩子:孩子是不是病了!?
我笑着说:孩子是得了皮肤饥饿症。其实,皮肤也是一个情感器官,一个性器官。拥抱,抚摸等行为,就是皮肤的接触,能够满足情感需求。如果是男女之间的,那就有一定性器官满足的感觉,如男女交谊舞,就可以缓解男女性的压力。在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许多战争孤儿,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好,就是不成长,不学习。心理学家发现是缺少情感满足,一批志愿者进入孤儿院,任务就是拥抱,抚摸孩子,孩子就健康了,是情感的维生素满足了。人类多少有轻微的施虐心理,痒产生的快感,实际上就是轻微刺激痛觉神经,所以,舒服的事情,往往叫“痛快”,轻微的痛,可以产生舒服的感觉。我们这个年龄,在小时候常常挨打,所以皮肤就没有饥饿感觉。现在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爱孩子都爱得不行,更是舍不得打一下,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产生皮肤饥饿症。有时候,父母急了起来,孩子身旁磨磨蹭蹭,挨打一下,孩子就安静下了,老实起来,因为满足了孩子的皮肤需求。所以,需要父母常常拥抱,父母孩子,以满足孩子的皮肤需要。对孩子心理成长的伤害,最大的不是家庭暴力,而是情感冷漠,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打孩子,至少是重视孩子,还与孩子有皮肤接触。打孩子是必要的,当然有一个原则,打痛不打伤,另外就是到了青春期,就不能继续打孩子了,那伤害自尊心。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现在的学校教育非常严格,不允许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打闹,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男孩子需要游戏,需要之间适当的打闹,也是一种皮肤接触,情感交流,友谊获得。所以,为什么才有“不打不相交”的说法,是因为他们打闹而建立了感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