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适应障碍的系统家庭治疗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2年2月8日
适应障碍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适应障碍的治疗发现,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综合治疗的效果良好。系统家庭治疗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以家庭或者系统为单位来解析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干预的治疗体系,认为出现问题的家庭成员是表征家庭问题的索引病人(简称IP病人)。治疗应该着眼于整个家庭系统,从扰动成员之间交往模式着手,而不是仅仅只对“索引病人”的症状本身进行治疗。孩子的问题,亲密关系的抱怨,家庭转换期间发生的个人症状特别适合运用家庭治疗。大学生的适应状态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功能,亲子冲突,社会支持,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期望等因素有关。大学生适应障碍不仅是家庭中孩子出现了问题,而且与家庭因素紧密联系,其家庭还恰好处在转换期。
个案是男性大学生,独生子,沉迷网络小说阅读,多功课不及格休学。后母亲来陪读,难以约束上网行为。父亲不工作,来管理孩子,上网行为减少,基本上能够正常学习。父亲觉得孩子学习倦怠,担心上网来心理咨询。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对ip进行诊断,符合适应障碍的症状标准:上大学为原因,性格内向,自力能力差;心理测验有焦虑,目无表情,目光呆滞等;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病程标准,排除标准。系统家庭理论对家庭评估:家庭生命周期处在孩子离家阶段,夫妻的子系统,亲子子系统和个人系统都不能适应家庭的发展;家庭结构倾斜,父亲负担父亲的全部功能和母亲大量功能,母亲承担照料责任,依附配偶,父子关系纠结,母子关系疏远,夫妻关系变形。家庭缺乏有效个体,以父亲说教为主,匮乏情感交流。子系统之间的界限僵化模糊;家庭有大量资源。
6次治疗,5天1次,开始治疗2小时,以后1.5小时。家庭治疗原则:假设,循环,中立。
第一次访谈:治疗师通过中立和共情建立家庭的治疗联盟。感到家庭成员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又缺乏情感表达。父母表达情感,ip无动于衷。治疗师进行假设。后进行单独谈话与家庭谈话的表现差异进行讨论。
第2-5次:每次谈话从近一周变化开始。差异性提问,循环提问获得新信息。根据新信息,修改对家庭的假设。以伪证的取向保持中立与共情验证假设正误。关注关系,互动,系统资源,不仅巩固治疗联盟,同时获得新信息。新信息进一步修改家庭假设,如此循环。当对家庭假设得到成员认可时,与家庭成员探讨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形成新的家庭作业;治疗讨论具体事件处理,如描述家庭的动力,并且得到支持,希望成员做些什么改变这样局面。逐步帮助3人在具体事件上达成一致期待。形成新家庭作业;使用家庭图谱了解家庭历史,家庭模式的来源,更多关注家庭的力量,缓解父亲焦虑;重点讨论母亲对孩子的变化能够引起ip的学习上变化,扰动家庭重要的信念—学习是最重要的;关注夫妻子系统的关系和模式,提升母亲的功能。
第6次:回顾治疗工作要点,特别是对家庭关系的调整进行总结。同时对家庭在未来如何保持新的互动方式进行探讨,处理家庭和治疗师分离的情绪。治疗效果良好。
经过治疗,家庭的交流模式从旧向新。家庭氛围有改善,全家人从只关注儿子学习,调整到常常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去看雪景,照相。夫妻关系更平衡,平等,亲密,夫妻星期六一起去看电影。Ip学习压力下降,注意力集中,期末考良好。交往能力加强,能够主动交流。与父母互动过程中能够流露更多内容和情感。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