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应对焦虑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12月20日
小r的母亲过去是我心理咨询的求助者,心理咨询的效果不错,而且她还帮助了其他求助者。今天,母女两个一起到办公室,要我为她女儿心理咨询。
过去,我也曾经通过小r的母亲,间接帮助她,现在是直接帮助了。她说这一年(事情发生在生孩子以后),非常担心,预期焦虑(用词非常专业),时有紧张。特别是晚上,孩子睡觉以后,担心孩子哭,甚至渴望孩子哭,一旦孩子哭了以后,心就纠结起来,非常难受。其实孩子没有什么事情,基本上还是正常,不属于特别难养的。小r家庭也是不错,生了一个儿子,是家里宝贝。开始,请了一个非常专业的保姆,带得不错。以后,没有带孩子经验的婆婆(她们的孩子,也是孩子外婆带大的),姨婆婆带孩子,也是尽心尽力,并且没有在带孩子问题上冲突。与老公感情也是不错,虽然最近老公下派到乡镇,每个周末才能回家,她的心情才能轻松一些,老公也是劝她放心一些。出现问题以后,吃饭可以,睡眠不好,工作可以,夫妻生活也是没有影响,生孩子以后甚至增加了20斤体重。
我初步判断是中等程度的焦虑,我们一起进行了原因分析,因为消除了原因,许多问题就能够根治,仅仅治疗症状,是没有用的,也是表面的。因为我过去帮助过她母亲,对她的情况比较了解。一是比较脆弱。小r小时候,母亲对她的关心是无微不至,事无巨细(现在她母亲感到是问题教育),她非常依赖,使她身体比较脆弱(不过,她认为,她在大事情上非常清醒,镇静,如一次骨折,生孩子时也是镇静),这些使她比较敏感,抗压力差,甚至形成焦虑特质的性格;二是准备不足,她结婚,生孩子,都是没有充分准备。作为媳妇,妻子,母亲,她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结婚以后,一个月她就怀孕了,她只能接受别人建议,就生吧!所以,这几年她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个人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心理问题往往在环境巨大变化以后,出现适应性困难产生的,这些都是挑战性,她的能力应对这些挑战有困难;三是突发事件,她的回忆还是明显的,生孩子第二天,孩子吃国外的高级奶粉,结果出现了过敏反应,孩子哭了一个晚上,那是她痛苦的晚上,孩子一次就把她打懵了,孩子这样难带啊!以后,听到孩子的哭声,她就开始紧张,并且越来越严重;四是其他原因,老公的下乡,安全感受到影响。另外,她回自己的家,情况明显改善,说明现在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问题。她工作投入,勤奋,回家就出现问题。她在南平市没有同学,朋友,没有一个友谊圈子。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除了母亲陪同逛街外,生活比较单调。这样分析起来,她的焦虑原因是比较清楚的,是自我成长问题,是应对压力问题。
根据这些情况,我提出一些应对焦虑的方法:一是正确抚养,应该说她的婆婆,姨婆婆抚养不错了,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按照科学抚养方法,孩子出生以后就应该一个人睡,5岁以后就应该分房间睡觉,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她需要改变与孩子一起睡,与婆婆一起睡的问题。这样孩子的习惯是逐步培养的,不能因为哭就放弃习惯养成,那未来一定难受。另外对孩子的哭,需要正确分析。因为疾病,因为尿屎,因为饥饿,因为正常哭泣。正常的哭泣不需要理会,甚至可以使用安慰奶嘴解决问题(因为哭泣是孩子唯一与世界联系的方法,也是一种语言,可以增加肺活量)。疾病,尿屎就需要正确解决。因为饥饿的哭泣,需要正确解决,就是养成定时吃东西的习惯(小r也是这样认为,如果知道孩子是因为饥饿而哭泣,就不紧张,就是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泣,就特别紧张);二是认知应对,她现在遇到人生挑战,这样的挑战超过了她的承受能力,也是正常的反应。有美好家庭,幸福婚姻,父母支持,自我努力,还是能够解决的。应对孩子的问题,更多是家庭,婚姻,个人问题的集中表现。这些就需要提高心理素质,学习自我成长,才能很好应对,应对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三是行为训练,运动治疗,放松训练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她平时在家运动,可以在周末到外面运动。兴趣爱好是必要的,可以丰富生活,增加情趣,生活丰富了,烦恼就少了。朋友圈子很重要,可以满足心理归属感的需要,可以积极努力,建立志同道合的圈子。现在社会,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过去的亲戚,同学,同事关系逐步疏远,而圈子文化明显加强。如这个年龄的年轻母亲,就可以一起活动;四是智慧应对,母子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一个母亲可以对旁边的火车声音无动于衷,但是对孩子的一点点活动非常敏感。对孩子的公众程度越高,责任感越强,其反应越明显,她的反应超过了正常程度,甚至把担心与事实混为一谈,其实担心的事情,未必是事实。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说上海的年轻夫妻,在生孩子以后,都是父母管理,年轻夫妻忙着打游戏。这一方面说明这对年轻夫妻的责任感差,也证明如果生活内容丰富,注意力关注外界世界,这样的紧张就少许多。所以,不负责任往往心理很轻松。对她就需要对孩子没有必要过分关注,过分关注对孩子不好,对自己不好,这样的关注需要适当。其智慧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是对紧张本身采取坦然的态度,十分重要。过分对紧张本身的关注,消除的欲望,强烈的担心,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强化了紧张,而形成了焦虑。焦虑是对紧张本身的紧张,打破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接受紧张,宽容紧张,紧张就自然缓解。所以,放弃对紧张的克服,是一种智慧,放弃就是智慧。小r好像明白了许多,她愿意行动尝试,更愿意智慧应对。其实,世界上许多事情,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结果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如孩子哭,不完全是坏事情,甚至是好事情,如可以告诉大人他的存在,可以增加肺活量,可以进行沟通。如果孩子长期不哭,可能就麻烦了。另外,她的紧张,也不完全是坏事情,紧张是告诉她的人生出现了问题需要应对,是她对孩子的关注,自我真正成长的开始!她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