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李阳家暴看对家暴实施者心理教育

(2011-10-24 17:31:16)
标签:

李阳

加拿大

家庭暴力

宋体

家暴

健康

分类: 财商课程、文章选要

从李阳家暴看对家暴实施者心理教育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1024

   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市红枫家庭暴力心理援助中心名誉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81岁的王行娟老师进行大会论文交流,本文根据论文整理。  

   一、为什么要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倡导社会将反家庭暴力的活动引向深入,从过去的主要以受暴者的法律与社会救援为主,逐步发展将施暴者纳入援助范围。家庭暴力是施虐与受虐行为是结合一起的,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家庭两性之间,施暴者以男性为主,要消除家庭暴力,必须同时做受虐者与施暴者的工作,施暴者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家庭暴力的模式就不断循环,后果就不仅是一代妇女遭受暴力,而且会影响下一代的婚姻幸福。

   进一步加强法律与司法援助在禁止家庭暴力中作用,但是法律不是唯一的。十几年来,我国在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上有很大进步,修订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已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的条文化,规定了部门责任。但是法律是不够完善的,我们没有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也没有保护伞,对受暴者的保护力度不够,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也是不力,需要进一步完善。仍然存在没有用足,用够的问题。如法律规定家庭暴力可以作为离婚的理由,并且可以获得经济赔偿,法律专家告诫受虐妇女,在受虐初期就要尽快离婚,只有离婚才能解决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是不可调解的。事实上,大多数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以后,不原意使用法律走向离婚的路,有的妇女甚至遭受严重伤害,检察院已经起诉,仍然不原意把丈夫送进监狱。估计统计,70%的受虐妇女表示不愿意离婚或者不能离婚,她们对介入的社会支持的要求是:消除暴力,保住婚姻。就是李阳出现了多次严重的家庭暴力,其妻子去中心求助,也是不愿意离婚。

   我们可以感叹女性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不强,或者干脆责怪她们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但是我们不能无视事实,家庭暴力与发生在其他领域的暴力有很大不同,它是发生在最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具有它的独特性,复杂性。施暴者是自己最亲密,最心爱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暴力与爱情,感情,亲情,血缘关系等揉在一起,绝对不是一个喝空了的可口可乐瓶,说扔就扔的。许多受虐妇女希望挽救婚姻,维护家庭完整,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让施暴者放下拳头。

   离婚是解决家庭暴力的一个方法,不是根本方法。离婚可以是受害者摆脱家庭暴力的环境,也可能使她们处在更加危险的境地。因为,离婚不能改变施暴者的权利与控制欲望,甚至会使他们更加疯狂,暴力升级。90年代长沙高楼抛妻案,就是发生在离婚后,前夫继续对前妻施暴。意大利的惨案,妻子因为家庭暴力起诉离婚上法庭,施暴者当场开枪打死妻子和她哥哥。即使是施暴者关进监狱,受到法律制裁,除非他们被判死刑,否则难以保证他们出监狱以后会放下屠刀。一些受虐烦恼恐惧丈夫出狱后的报复。如一个被判刑的施暴者给前妻的信,表现强烈的权力和控制欲望,对前妻仍然许多责难,不满,要求,让人触目惊心。

   解决家庭暴力的途径是多元的,不仅对受虐者继续保护,还需要对施暴者的工作,不仅需要惩罚,监督,还需要教育。在世界上,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教育,已经有20多年历史,开始的行为治疗,到现在的信念系统治疗,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借鉴。加拿大男性发起的白丝带活动开始覆盖全球,对深入开展反家庭暴力活动十分有利。我们中心开展这些工作,进行大会交流。

   二、施暴者为什么施暴?受虐妇女常常诉说受虐过程,其理由:饭菜做得不及时,不好,爱唠叨,子女没有管教好等。总之是受虐者的错,男人打女人是逼出来的。甚至有的受虐也是这样想,怀深深自责,努力想做一个丈夫心中的好女人。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改变自己,都无法逃脱挨打的命运,有的人甚至打得更狠。其实,男人施暴的原因,不是女人做得不够好,而是社会因素和施暴者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实施暴力是因为:文化,个人历史毕竟,个人抉择和生理因素。

   1、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成了男尊女卑,男人至上的文化观念。这样的文化观念对男人的性别养成和训练起关键性作用。男孩子被教导对齐家、治国、平天下有责任,培养他们要有权力感和控制感。社会文化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及社会习俗等渠道,传播对身体力量的崇拜,对暴力的歌颂。只要理由正当,为了保卫国家、家庭或者自己,暴力是可以使用的。这样错误文化哺育,男性形成错误认识图识,在认为个人的权威受到伤害时,在教育女人履行家庭职责时,是可以使用暴力的。

   2、个人背景。主要是原生家庭对男人性格形成的影响,心理学的依恋理论认为,在童年时期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得不到应有关爱,就产生焦虑,愤怒,悲伤,冷酷等负面情绪,并且持续到成人期,形成不安全依恋模式,直接影响到日后的亲密关系的处理方式。如拒绝型依恋模式的人,他们只能与人维持非常低层次亲密关系,冷漠,敌意,缺乏同情心。焦虑面对型依恋模式的人,他们冲动,紧张,控制欲强,亲密层次经常变动,而且不满足。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他们退缩,直责,害怕亲密关系,害怕被拒绝。(李阳就出生并且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他的父母之间存在家庭暴力,他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样的家庭关系,形成他的依恋模式出现问题。他极其冷漠,容易冲动,控制欲强,这样看,他也是值得同情的。另外,他目前的对妻子的家庭暴力,对3个孩子的性格形成、婚姻幸福也是有影响的,他同时还对3个孩子存在家庭暴力。)男人对最亲密的家人施暴,其深层次原因是不安全的依恋特质造成的,无法与最爱的人建立起信任关系和亲密关系,无法拥有稳定的情绪和控制策略。如果这样男孩子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目睹家庭冲突的解决模式是男性虐待女性,并且以女性的屈服而结束。如果这个男孩子同时受到家庭暴力的对待,他们更会将家庭暴力正常化和合理化,将家庭和暴力看成为共存,共生现象。(案例:一对新婚夫妇咨询,丈夫正考博士生,妻子是大报记者。因为一点点小事,丈夫打妻子一个耳光子,于是妻子拉丈夫来咨询,丈夫理直气壮,认为妻子是小题大做。他说:在他老家,哪个家庭不动拳头的。我的祖母就被祖父打得上吊死的;我父亲打我母亲是家常便饭,现在儿孙满堂了,还照样打,一点面子都不给。我哥哥还曾经把我嫂子的腿打断过,家庭不就是这样过日子吗?他还说:我不过打了她一个耳光,很轻的,而且道歉了,她还不依不饶。)从这个案例看男性可能从原生家庭习得了解决家庭冲突的行为,家庭暴力的模式是通过代际传递传承的。

   3、个人选择。心理学认为男人对女人施暴是一种选择,他们选择使用暴力,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益处。如果暴力的结果使他们控制,左右配偶的愿望得以实现,暴力行为就会继续下去,还可能愈演愈烈,最终形成家庭互动关系的固有模式。如果家庭暴力行为遭到强烈反抗,社会舆论也强烈谴责,甚至受到法律制裁,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他们会考虑选择其他的行为方式。

   4、生理机制。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病理,头脑受伤,智力低下,大脑皮层控制力弱,使人缺乏理智,形成不合理信念,用暴力解决问题。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欲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是与性选择联系在一起的。

   男性家庭暴力行为的形成(另外,少数人有女性对男性家庭暴力),是先天的倾向和后天的习得交互作用的结果。暴力的社会文化,不当的家庭环境,教育形成的不合理信念和行为。因此,从施暴者的信念系统入手,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认知与态度有可能促进他们的行为改变。

   三、施暴者心理教育的可能性。在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有认知,情感,情绪,意志方面问题。如分:社会病态的,大约7%,是最严重暴力的群体,会造成比较大的痛苦,他们是最危险的施暴者,在施暴时,表现特别冷静,冷酷;反社会人格的,大约有41%,实施暴力时会使用工具;反典型的,大约52%,最多,暴力强度比较轻,事后会道歉,情绪反复无常,好斗,易怒,沮丧,嫉妒。另外分:依赖-怀疑型-这些人嫉妒心强;暴力-恐吓型-用拳头来解决问题;专制型-为了达到支配目的;依赖-被动型-在妻子处于支配地位时表现出暴力;沉稳-挚爱型-心理失常处于抑郁状态。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攻击者常用猛烈有力的运动来证明自己能干,这恰恰表现了他的不安全感与自卑感。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会或多或少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卑感,在自卑的强压下,或在个体弱小无能,孤立无援想法的折磨下,灵魂会竭尽全力地超越自卑情结成为自己的主人。对权利的追求可能夸大和强化到病态的地步。为了寻求安全感,他们会做出超于寻常的行为,进行激烈的攻击,达到势不两立的地步。我们有的人怀疑施暴者对自己的配偶施暴,是没有爱的表现。他们在施暴后的道歉,悔恨也是假的,施暴者在暴力与道歉中不断循环,更证明他们并不真的想改变。因此,对施暴者的态度只能是惩罚和离开。其实,一些施暴者对配偶伤害得越深,往往是他爱得越深的表现,当然他们的爱是用畸形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他的本意并不是要把妻子打跑,而是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让妻子跑掉了。他们限制妻子的交往活动,想用吓唬,暴力对待妻子的目的是要牢牢地把妻子控制住,他们凶残的暴力行为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严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又源于他们对配偶的深深的依恋和害怕被抛弃的心理。

   心理学家埃曼认为,害怕被抛弃的空间感是属于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最常见表现形式是嫉妒。害怕失去自己心爱的人或者是必须与自己心爱的人分离而感到恐惧时,就会有侵略性的倾向。对恐惧畸形防卫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将恐惧的内容和过程变成为意识,培养出一种成型的压抑习惯,后果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愤怒,通过酗酒,工作,性,游戏等方式将恐惧转嫁到更弱的人身上,成为病态的恐怖症。(案例:一个男人千方百计把心爱的女孩子追求到手,结婚以后,他本应该满足和喜悦,可是他却异常地焦虑,新婚之间夜,当客人离开了后,他锁上门,抽下腰上的皮带,命令妻子跪下,用皮带抽打她,并且说,以后要老老实实,一切听我的,否则随时有鞭子伺候。从他的这番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有多么严重,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亲密焦虑”的表现。)由于男女之间亲密的需要不同,他们在心理上对情绪距离的需要也不同。一个男人从社会上习得要对家庭负有控制的责任,他们就希望通过权利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如果他们所要的亲密程度不能为配偶所接受,夫妻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冲突会更加重男人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心理需要受到挫折,又不善于情绪情感的表达,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把配偶控制在身边,暴力就发生了。另外还有一些施暴男人一边对妻子施暴,同时进行自虐。他们都是一些低自尊,低价值感,缺乏自我肯定的人。许多人是抑郁症患者,他们知道无力用暴力控制的目的,就用自残的手段来博取配偶的怜悯和同情,阻止她们的离开。这样看,施暴者都是一些心理能力比较弱的人,他们在貌似强悍的行为下,掩盖内心脆弱的本质。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性格分为不同层次,或者不同深度,无意识与有意识可以共存。我们长期习惯把本能看成为单义的,明确的,牢固的和强大的。就象动物本能一样,以至于我们从未看到弱本能的可能性。现在心理学认为除了有一个不健康的无意识外,还有一个健康的无意识。行为恶劣的人可能在性格深处隐藏着爱,假如他们努力实现了这种泛人类的潜能就变成比过去健康的人。恶劣的进攻性行为其实不是基本的而是反应性的,是结果不是起因。因为当一个品行恶劣的人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他们的恶劣可以逐渐减少。心理咨询的成功,可以造就优秀当然,使有心理问题的人了解自身的动机,需要,欲望和心理障碍,让他们认识现实,他们的人性得到改善,就能够成为更好的父母,夫妻,工人,公民,变得坚强,善良,慈爱,无私,平静。

   对施暴者进行心理矫治,使他们放弃暴力,不仅是必要的,而是可能的。人都有成长发展的需要,施暴者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的暴力程度不同,人格偏离程度不同,犯罪轻重不同,一些患者有精神疾病的施暴者,可能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一些暴力程度比较轻,愿意维持家庭的施暴者,他们有责任学习如何停止暴力行为。对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帮助施暴者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让他们重返社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暴力既然是一种习得行为,是对压力情景的一种反应方式,那么,暴力的行为也可以在改变认知和态度后得以改变。我们并不奢望所有的施暴者在心理辅导以后,都会有很大变化,但是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施暴者在心理辅导中获益,教育可以提高他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对重新安排个人的婚姻与家庭生活是有好处的。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