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患者接受死亡也是一种医德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吴剑 353000
2011年10月20日
昨天,在某老年大学讲老年心理卫生课程,我也强调了,中国的医疗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问题,据报告,中国的医疗资源的大约70%,花费在人生的最后三个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浪费,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是一种不合理,从医学伦理学角度看是一种欠尊重。人活着需要尊严,大家心理很清楚。然而,我们也需要死亡的尊严,就是中国人通俗说的“好死”,我们作为医务人员,不意愿看到患者在临终前,身上插满管道,机器不停运转,身旁没有亲人。许多中国人愿意放弃这样的没有意义,人财两空的治疗,多给患者尊严,多给患者安慰。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大多数还是愿意,回到家庭,看着亲人,说些告别,安然离开世界。在听课的老人家,点点头!
下午,也是与一个科主任谈话,又说到这些事情,我感到这些对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医德问题。一个医生,把患者疾病治疗好,花费也少,服务也好,固然是一个符合医德的行为。然而,有的疾病不能治愈,甚至即使倾家荡产也是不能治愈,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增加了许多负担,甚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财两空。因为确实有不少家属,对病危患者感情很深,对死亡现实不能接受,对治愈目标不够明确,对费用后果不很清楚。此时,医务人员的反复、有效、真诚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医生需要实事求是,真心实意进行全面沟通。报告病情实际,告知治疗困难,准备死亡后果,说明费用情况,表示积极抢救。这样,既让患者家属心理有所准备,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同时,适当时候,情况允许,信任良好时,可以建议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可以列举一些案例进行说明。有时候放弃治疗,是对患者的尊重,是对生者的安排,是一种智慧和勇气,是一份人性和道德。抢救认真,道理说清,人文关怀,大部分患者还是能够理解,并且做出理性选择。
是的,我们的社会进入现代文明时代,我们在不断追求活着的意义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死亡尊严的思考,医生是与死亡打交道的职业,医学伦理学教育我们需要对死亡一个正确的态度,在医务人员中开展死亡教育是很重要的。死亡是一个极其公平,难以避免,非常残酷的生命事实,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接受。生命的质量高于生命的数量,生命的质量包括死亡的质量。医学科学的发展,固然能够挽救生命,延长寿命,但是,医学作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更需要提高生存质量,还人死亡尊严。我们如果作为意识清醒的健全人,当然有着强烈求生欲望,当死亡已经来临而难以避免时,接受现实,维护尊严,成为现代人的智慧选择。无原则地抢救,无底洞的费用,无结果的努力,不符合患者、家属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也不符合社会根本利益。许多人说,放弃、舍得是一种智慧,真正面对死亡时,才是考验这样的智慧。活在当下,幸福人生,才是聪明做法。我想,这些能够告知患者和家属,也是一种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