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耻感的认知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9月8日
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是因为疾病受到的排斥和歧视的态度,其核心概念为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调查对象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重性精神病是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妄想性障碍等对患者生活影响比较大的精神障碍。结果显示,94%的调查对象听说过病耻感,94%的认为重性精神病会给患者带了病耻感,85%认为与重性精神病相关的不承认是很严重的问题,93%不同意“精神病治好了歧视就消失了”的说法,98%认为与重性精神病相关的病耻感来自社会,其次来自家庭45%,疾病本身44%,医院18%,医疗行为18%。3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时对精神病患者有歧视,1%的认为自己对精神病患者有歧视;48%认为精神病患者出现无法预料的冲动行为,17%认为重性精神病史的人不应该结婚,46%的认为有精神病史的人不应该生育;64%认为日常医疗行为不会给重性精神病患者带来病耻感,45%认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医院基本上不受歧视;71%认为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中的感受或者看法很重要,25%总是和精神病患者协商治疗,9%认为自己的同事总是和精神病患者协商治疗。
结果协商,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都意识到病耻感是一个严重问题,对其概念,重要性,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影响都有高度认识。这些体现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对患者人文关怀的进步,也和全世界范围内的反歧视运动密切相关。
国外研究证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医疗行为是病耻感的重要来源,如:不谨慎地做出诊断,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对精神疾病预后的悲观态度,强制治疗,忽视患者权利等。本调查显示,大部分精神科医生认为日常医疗行为不会给患者带来病耻感,一半人认为患者在精神病医院基本上不受歧视,反映了精神科专业人员对医疗行为和病耻感的联系认识不够。同时,不少调查对象承认自己对精神病人有歧视,主要表现是对患者存在刻板印象,如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患者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不应该结婚,生育,不和患者协商治疗等,说明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反歧视和病耻感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仍然存在相当的歧视行为。国外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一半的精神科医生不告诉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不和患者协商治疗。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