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少坏紧张,增加好紧张

(2011-08-29 10:58:04)
标签:

宋体

心理咨询

紧张感

压力

人生目标

健康

分类: 心理文章、心理故事

减少坏紧张,增加好紧张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829

   f的心理咨询,已经进入没有事情不来心理咨询,有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可以来心理咨询。他最近工作2星期,出现不少问题,来心理咨询了。

   开始上班,他是第一次,是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虽然改变巨大,他还是努力完成了,我听到这些,马上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他郁闷的脸出现笑容。但是他感到心烦意乱,工作不适应,生活不习惯。我说我也是这样,一个人的生活发生巨大环境变化时,都对我们的心理形成挑战性。从母亲肚子里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种压力,所以哇哇大哭。去上幼儿园,去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都是环境变化,去上大学离开家,去工作要赚钱都是环境变化。大部分能够适应好,有的适应不好,有的适应时长,我大学毕业以后去工作,也是充满幻想,后来也是有不习惯,有一个适应过程。我们希望这个时间短一些,程度轻一些,他点点头。是的,如果自己的问题,在许多人都是有,那就不害怕了。

   他还是存在莫名其妙的紧张感,很不舒服。我告诉他,这样的紧张感不是莫名其妙,而是事出有因。一是新环境的压力,过去在家庭,只是与父母交往,比较简单,随便发脾气,父母能理解,现在需要面对领导,客户,同事,那就复杂了,如果他想表现更好,那就压力更多(他比较担心别人的看法)。二是老问题的压力,他过去的心理特点,就是比较敏感,容易紧张,甚至肌肉扭曲,经过治疗以后,80%已经明显缓解(10多年的问题)。现在,增加了新压力,出现紧张感的习惯性行为,也是正常,算好,没有完全倒退过去程度。也就是他比别人,更习惯使用紧张感来应对挑战性。另外,说明我过去要求他,学习放松的技术,没有能够很好练习。他说最担心是还是:担心紧张。是的,担心成为过去的样子,是一种预期性的紧张。我告诉他,担心的事情,与事实的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对紧张本身的担心,往往形成新的紧张。他过去已经明确,接受紧张是最好的方法,不去克服,不去关注,不去担心。

   因为,我们知道,紧张是必要的,是一种适应性行为。遇到压力,遇到挑战,人类往往就紧张起来,就是应对开始了。当然,现在社会,紧张来源越来越模糊,我们越来越难以识别,模糊的紧张就是焦虑。如果紧张感不能很好应对,不能很好放松,那就持续性紧张,形成了疲劳感,因为紧张是一种消耗资源,力量。非常必要的是,他需要学习放松技术,睡眠是消极放松,放松是积极休息。我建议他学习一些放松技术,非常必要。不知道他能够坚持吗?学习放松需要一些时间。他说下班回家以后,应该非常放松了,为什么还有紧张呢?我告诉他,上班时间,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工作上,所以比较少关注自己的紧张,回家以后,一下子空了,开始关注自己的紧张了,问题就出现了。人有时候,在放松状态下,肌肉能量还是在不断释放,也许是好事情。我过去帮助患者练习生物反馈治疗,就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很正常。这些也许是紧张的延迟反应和释放。不过,我不支持他通过玩游戏来释放压力,虽然偶然使用有效果,但是长期使用,会产生副作用,就是降低现实功能。

   他高度与人深度交往比较困难,因为他的同事都是年轻女性。也许是新环境,新同事,也许是因为他比较高的期望值,也许是因为年轻女性。说明他想交往,就是缺少技术,缺少实践。这些需要磨合,了解,深入的过程,需要时间啊。另外,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具体内容基础上的,不能平白无故交往,而是需要志同道合,需要人以群分。就是需要现实的兴趣爱好,才能进行深入交往。酒友,球友,驴友等。他可以利用他的工作优势,选择合适的交往平台,加强深度交往。

   他来心理咨询时,他父亲短信告诉我,希望加强他的人生目标,我估计是他父亲是更高的目标,我表示目前不合适,还是需要实事求是。不过,他现在能够与父亲沟通,父亲的态度改变也是不少,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只能引导,不能要求,更不能强制。虽然一个人有了人生目标,就能够更好应对压力,但是真正理解人生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他目前恢复健康快乐的生活工作,也是一个目标吧,我们需要为孩子一次进步感到高兴,不能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面对压力,我还是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为什么在他这里压力体验这样糟糕,为什么有的人追求刺激的人生,其实也是压力的人生。就是因为他的心理,长期建立了负面的压力体验模式,这些需要打破。如何建立健康的压力体验模式十分重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包含价值的,青年热衷的刺激和压力体验模式很重要,如一起去户外活动,去感情恋爱等,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压力模式,我告诉他,他的好紧张太少,坏紧张太多。如何建立好紧张的模式,把坏紧张及时切换到好紧张中,是一个长期任务,聪明他好像明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