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孩子暑期成“宅童”

(2011-08-01 17:37:14)
标签:

育儿

吴剑

延城

田田

陈女士

健康

分类: 医院管理、发表文章
别让孩子暑期成“宅童”
http://www.greatwuyi.com 来源: 发布时间: 2011-07-29 01:55
http://www.greatwuyi.com/images/2011-07/29/0729mb60C.JPG
    近日,网友“小徐”在《闽北互动论坛》上反映:“暑假是美好的,可我的侄儿正逐渐变宅。他宁愿“窝”在家里上网、看
电视,就是不愿出门,也不喜欢运动。无论家人怎么劝说也没用。他把最美好的时光都花在了虚拟的网络上,没有其他爱好,更没有时间学习,性格孤僻,视力下降,体型变胖,这该怎么办?”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如同“小徐”反映的一样,延城有许多孩子暑期喜欢呆在家中自娱自乐,不愿意参加户外活动,令家长大伤脑筋。

    案例一:

    报名培训班效果不理想

    为了让爱上网的女儿有个健康快乐的暑假,多出去走走,市民陈女士在女儿一放暑假就给她报了个游泳培训班,一周有四至五节课。

    本以为,女儿在外边与其他孩子多接触接触,会减轻她对网络的依赖,没想到,效果却不怎么理想。陈女士每次下班后回到家里,常常发现女儿伏在电脑前玩得不亦乐乎。为此,陈女士给电脑设置了密码,没想到女儿竟能独自破解密码。

    一天,陈女士的丈夫下班回家后要用电脑,却发现密码设置得太复杂,忘记了。这时候,女儿走过来说:“让我来。”三两下就把密码解开了。

    案例二:

    开朗男孩性格逐渐孤僻

    最近市民黄女士很为儿子发愁,因为一向活泼开朗的儿子,现在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仅不愿意与人接触,甚至是反感。

    据黄女士介绍,今年11岁的田田性格一直比较外向。经营餐饮店的夫妇俩,因为生意忙,没时间管孩子,每年寒暑假期间,他们都把田田送回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今年暑假,他们把爷爷奶奶接到城里来,田田也就在家过暑假。

    暑期一开始,田田就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除了做作业,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网看小说、玩游戏,可以做到半个月不出门。

    黄女士夫妇开始还为田田的懂事而高兴,但最近他们却感到担忧起来,因为田田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只要他们夫妇俩提议让他出去活动一下,或者是夫妇俩逛超市时叫田田跟着一起去时,田田就会大发雷霆。他整天呆在卧室里,可以一整天不出门。田田不仅反感父母干涉他的生活方式,更让黄女士夫妇俩担忧的是,他经常表露出孤僻的情绪。

    暑期“宅童”是如何养成的

    国家心理咨询培训师、副主任医师、南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剑称,从临床上看,“宅童”平时较少与父母沟通。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看起来不惹事、挺乖的“宅童”,实际上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孤僻的性格,让心理越来越不健康,甚至出现扭曲。

    吴剑说“宅童”年龄大多集中在14岁以下,也就是小学阶段,小学生之所以养成上网、玩游戏的不良习惯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引导不够,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于学生综合兴趣的培养较少,这是导致“宅童”只能通过上网、看电影等方式来过暑期生活的重要原因,因为上网和看电影才是他们的兴趣。在家里吹着空调,一边上网,一边喝冰镇饮料,这样安逸舒适的环境,造成更多的孩子不愿意走出家门。

    在这样的“宅生活”下,许多孩子很少运动,体型变胖,性格孤僻,视力下降。

    据我市一家医院眼科医师透露,每年暑假开学到医院检查视力、配眼镜的孩子都排起了长队,假期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是造成学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怎样让孩子暑期不变“宅”

    吴剑表示:“走出去”和“宅在家”,究竟哪个对孩子更有利?现在许多的家长也认识到孩子性格变“宅”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户外机动车多,孩子出去既没有就近的玩伴,更没有安全的保障,又怕孩子被带坏、晒伤,私自下河游泳,相比让孩子出去可能遇到的危险,“宅”在家里还真不失为更稳妥的选择。

    让孩子走出去,家长应该想办法,家长要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搞好亲子关系,帮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想办法帮助这类孩子走出家门,进行锻炼,与人交往,或者参加培训,参与社会活动。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增长见识、锻炼身体,还是寻觅快乐、学习技艺,外面的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当然更加精彩。

    吴剑建议,如果家长不放心“放羊”,可以送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承受培训班的经费。此外,对于双职工的家庭来说,假如家庭附近没有类似的暑期班,接送将成为一个问题。

    吴剑说,“宅童”的出现其实也是未成年人公共服务缺失的表现。我市为未成年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场所偏少,社会教育活动的空间被挤压,孩子也只能呆在家里。让孩子暑假不当“宅童”,其实更需社会有所担当。例如,暑期让父母休带薪年假陪伴孩子,再如由社区或是街道组织一些免费暑期夏令营活动,不仅有望让社区的孩子之间找到玩伴,更可以打消家长们对于安全的担忧。而政府也需要为建设适宜未成年游乐的场所做投资,让“宅童”走出去,需要政府投入和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    

作者:本报记者 张冬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