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用生命的精彩回报故土—记南平市人民医院书记、主任医师余天泰

(2011-07-12 14:34:45)
标签:

健康

分类: 医院管理、发表文章
他用生命的精彩回报故土—记南平市人民医院书记、主任医师余天泰

 

来源: 日期:2007-11-2 17:45:14
在他的身上笼罩着许多的光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高血压联盟南平市协作中心主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在他的身上流传着许多的传奇:他当过赤脚医生,走乡串户学习民间秘方;他在学习上永不停步,用了两年时间考上研究生;他研究高血压,著作等身,却也是有名的妇科专家;他走出国门,作为医疗队队员远赴非洲塞内加尔;他拒绝高薪聘请,甘愿留在闽北山区……
他,就是南平市人民医院总党支书记、副院长、主任医师余天泰。也许,光环将随时间逝去,如同闽江水缓缓东流,人们再记不起哪朵浪花哪个涟漪,然而,有些东西却将永远留在人们心里,如同武夷山上的青松,愈老愈青翠,历久弥新……
“小时候学到的知识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直现在我也经常利用小时候背的歌诀来治病。”
——天泰心语
这是一个出身中医世家的孩子。从曾祖父一辈便一直在浦城从事中医事业。余天泰甫一出生,便注定了将在中医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尽管如此,小时候的余天泰却对医学不怎么感兴趣,反而对无线电情有独钟。1967年,才12岁的小天泰就和一班有着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们躲在家里偷偷组装起无线电广播来。没有钱买晶体管、扬声器,几个小伙伴就一起凑份子,省下吃糖的钱,买最便宜的材料。没有电烙铁,便用父亲给人家看病时用剩的青霉素铝盖来代。就这么鼓鼓捣捣的,居然还整出一架像模像样的无线电来,收听起广播来一点都不比商店里卖的差。这架收音机一直用到余天泰大学毕业。用了足足十年。
不过,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少年余天泰开始对中医感兴趣起来。说到这件事,余天泰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白自己如何开的窍。他笑称:“也许是敲敲无线电,捣鼓捣鼓着,脑袋就开窍了吧。”可是,无论如何开的窍,父亲的从医经历才是小天泰扭转思想的主要原因。一根普普通通的针,在穴位一插,就可以治好纠缠多年的头痛;一把不起眼的草,熬熬炖炖,就可以治疗困扰已久的咳嗽……这简直是一种艺术!然而,父亲纠正了孩子天真的想法:这不是一门艺术。艺术可以随心所欲,医术却必须精确清晰;艺术家可以不用理睬世人,躲进小楼成一统,医生却必须有济世之才,有救人之心。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医”,选择做一名医生,首先就要有仁慈之心,其次,才是精湛医术。
父亲的话对小天泰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原本不怎么爱背医书的他,开始背诵起《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医宗金鉴》等歌诀。这些都是中医的常识,原本父亲要求他背时,他都贪玩不爱背,如今,却主动拾起这些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喜欢上了出诊。当父亲在看病时,他就在旁边打下手,看得多了,有时也会插两句嘴,其见解居然甚是精到,让做父亲的喜出望外。
 
“这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闽北人民的质朴和大方让我一生难忘。”
——天泰心语
197223,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这天,18岁的余天泰从浦城一中高中赤脚医生班毕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他的工作就是在浦城县管厝公社上村大队插队,当赤脚医生。
这是一个贫苦的时代,当时整个管厝公社上村就他一个赤脚医生。而且人均收入低,每个人一年只有1.5元医疗费。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医药。他奉行“一根针,一把草”的宗旨,能够用针灸来解决的就坚决不用药物,还亲自采集草药,用最廉价的草药来医好最麻烦的病。“简、便、廉、验”是他治病开方的检验标准。
除了看病之外,他的第二个“工作”就是向农民学习民间秘方。一旦听说哪个农民有秘诀土方,他就跋山涉水去登门求教。
有一位老农叫李梓方。家中祖传治疗蛇伤的秘方。余天泰听说之后登门求教。“笑话,我的看家本领怎么能随便教授别人呢!”老李坚决不肯。一次,两次,三次……余天泰碰了一鼻子灰,老李就是不松口。不过一来二去,老李倒是对这个好学的年轻人有了深刻的印象。蛇伤秘方虽然没有传授给他,却教给了他许多别的农村土方。两人还成为了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748月,余天泰在公社村民的联名推荐下,得到了去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深造的机会。老李前来送行,
临行前一晚,终于把蛇伤秘方顷囊相授。
“学习是永远不能停步的,学过的东西一旦闲置下来,想要再拾起来就很难了。”
——天泰心语
19779月, 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中医系毕业的余天泰来到了建阳地区医院,这一待就是二十年。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的伴侣张鸣。1982年,他与张明参加了南平地区第一场集体婚礼,结成夫妇。可是,婚后的他并未将时间花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当中。他有更远的目标:考研深造。为此,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他主修的外语科目是日语。可是没有日语基础知识的他学起日语来煞是吃力。当时设施落后,没有光盘,没有录音带,怎么办?他就向专人拜师学习。入门简单,可是发音还是不标准,怎么办?他就利用收音机,硬是听着日本NHK电台来纠正自己的发音。考研的两年里,余天泰的时间是用秒来计算的。他每天给自己制定计划,工作空余时间就看书。唯一看的电视节目是7点钟的新闻联播。7点半之后,他就将自己锁在书房里学习,因为工作忙,晚上的学习常常要持续到深夜12点。他戏称这种学习是“锻炼身体”。然而日渐消瘦的身体却让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支持丈夫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他读累的时候给他倒上一杯茶,陪他聊聊天。但是,在1983年的考试中,余天泰因政治差一分而未能被北京中医录取。第一次考试的失败并未让他灰心,而是激发了他的斗志,第二年,他再接再厉,终于以闽北最高分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
考研两年,余天泰形成了夜读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读书也成了他工作以外最大的休闲娱乐。工作时没有办法认真看的书,他就做好记号,下班之后再看。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下外语。除了他一直学的日语之外,他还懂得法语,那是他为了赴塞内加尔工作而特地学习的。他觉得语言就像钢铁,不用就会生锈。因此,他每天再怎么忙,也会抽出一点时间来看外语。他刚调到南平市人民医院时,同事很奇怪,为什么老余下班之后,总是在办公室逗留半个小时再走呢?这半个小时时间他在做什么?有好事的小青年注意观察了几天,结果出人意料。原来,余天泰在利用这段时间都安安静静的躲在办公室里读外语、看书呢。
除了自身严格要求,随时充电外,他还不忘向别人取经。不仅仅向周围的人学习,也向省外的名老中医虚心求教。1985年,也就是余天泰考上南京中医学院内科学的研究生的第二年,他听说了全国名老中医、中医临床学家、三代御医之后的赵绍琴先生。对他的学问深感佩服。在那年夏天,他自费前往北京拜访赵先生。其好学好问精神令老先生非常感动,赵老热情的接待了他,并深谈了一个下午,交流在医学方面的见解。其后还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如今的余天泰已经是南平市人民医院的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可是他却依然严格要求自己。每周礼拜日是他给自己规定的读书日,这一天,他总是在家,看自己已经看过许多遍的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持着他在学术上不断进步。从医30多年来,他坚持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在悉心钻研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基础上,致力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全世界率先提出“血瘀是高血压病的病理关键”观点,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他主张治疗高血压病应当活血化瘀。擅长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的中医辩证论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研制成九九降压I号-IV号系列降压药及隆力福胶囊,应用于临床,疗效满意,深受海内外广大患者欢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9篇,编撰出版《高血压病自我保健百问》(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专著2部,完成科研项目“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于 1993年通过专家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并先行获得福建省首届青年中医优秀科技奖和南平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
“责任心,事业心,同情心,这是作为医生必须修好的三大内功,我正在修练当中。”——天泰心语
1981年,余天泰接到了一个病例,病人是一个50多岁的女厂长,她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在认真诊断之后,他开出了药方,红参、补中益气汤等“热药”赫然在列。厂长有些犹豫:“我这是高血压,我知道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是不能用‘热药’的,怎么——”余天泰耐心的向她解释,原来,这位厂长患的虽然也是高血压,可是她却气虚体寒,用“热药”才是对症下药。听着似乎有道理。反正这个病看了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医生了也没有看好,女厂长心想,不如先试试。结果,服用一个疗程之后,病情居然有了明显的好转。她逢人就说:余医生,真是个不得了的医生。而余天泰只是微微一笑,他想起了赵绍琴老先生的话:在扎实的中医理论和熟练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思路清晰而果敢用药,是一个好的现代中医的重要素质之一。
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在他从医30多年来常常发生。1984年的一天,余天泰接到了建阳地区医院妇产科的电话,请他前去会诊。高血压和妇科有什么关系?原来,余天泰不仅是高血压方面的专家,在妇产科保胎、安胎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病例是习惯性流产。该女子已经流产3次了,每次都不能保住。这次她来到医院,大哭大闹着不吃药,不打针,硬说前几次的孩子就是吃药才吃没的,精神状态极其不稳定。余天泰到了医院之后,先是和妇产科老医生商量,认为病人既然对西药存在抵制情绪,不如先安抚她的情绪,然后慢慢用中药来调理。妇产科的医生虽然对中药不大信任,觉得中药既麻烦,起效又慢,然而病人情况特殊,也只好如此了。结果,在中药的调理之下,腹中胎儿不仅保住,几个月后,还是顺产诞生婴儿。医院的人都惊呼:原来高血压圣手居然还是妇科圣手呢。一片惊呼声中,余天泰并没有过多的骄傲:这些都是他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换来的。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又一个成功例子。他想起了心中的偶像:医圣张仲景,他是提倡中医辩证论治的第一人。在学术上不应该过分拘谨,而应该触类旁通,知常达变,这是他向偶像学来的。
“医生要有济世之才,更要有救人之心。”父亲的话,余天泰一直谨记在心。2003年,省里要调整医疗收费价格,他是主任医师,教授,全国200名,福建省9名之一的名中医,南平最权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专家,南平市领导健康的主要保健专家,国家援外专家,这样的名医“国宝”,政府当然要上调价格,“这样,老百姓怎么看得起病,我决不能收50元一次的诊疗费”,他的口气一反常态,异常坚决,他为领导服务,更是把普通百姓放在心里最重要的地方。在他的坚持之下,他的诊疗费和一般主任医师一样,也是2元。
200311月,余天泰的门诊室来了一位慕名而来的老农,他怯生生的跟余天泰说:我就带了20多元,这是我老头子现在手上所有的钱,您能不能酌量把药开少点?余天泰心里一震,他和老农一起,算计怎么花最少的钱把这疑难病看好,他开了最经济的药,还给他留足了路费。等他第二次来的时候,余天泰认出了他。原来他上次开的药非常有效,他想再开一个疗程。看着老人的手颤颤的拿着上次开的方子,余天泰一阵心酸。他掏出了自己手中的钱帮老农开了足够一个月服用的药。并且告诉他,如果还有效,就不要来医院了,因为过来还是要门诊费和诊疗费的,只要拿着方子到药店去买同样的药就可以了。拿着手中比上次多出一倍的药,农民老泪纵横。
像这样的事情,在余天泰从医30多年来经常遇到。尽管中医药方相对西药便宜很多,可是仍然有人看不起病。遇到这种情况,余天泰总是耐着性子,和病人一起研究药方,尽量用最经济的药来治好最疑难的病。
“就是因为闽北的条件差,才更需要我。闽北人民养育了我,我放不下养育我的人民啊。”
——天泰心语
熟悉余天泰的人都会记得他的笑容。不论对谁,他永远保持着温和的笑容。而20041016日,他的笑容格外灿烂。因为这天是他的生日。然而,生日当天,他依然给一百多名南平市人民医院的党员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促进医院全面发展”的精彩报告。他有点激动,激动的是近八十的慈母特地赶来给他半百生日祝寿;激动的是远在南京上大学的爱子对老爸在祝福;激动的是他的夫人用《今天是你的生日》的歌表示对他深深的爱;激动的是市领导对他的评价,南平市还没有在生日中给党员上党课的书记,他是第一人……这是他从医32年来最难忘的生日。这是他扎根闽北的第50个年头。从医三十多年来,他将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闽北大地。
并不是没有机会到外面去:1989年,厦门中山医院曾经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任主任,他拒绝了;1992年,深圳的研究生同学邀请他去深圳市人民医院,声明基本工资8000,并且可以解决妻子儿女的户口,犹豫再三,他还是婉言谢绝了。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可是他心里头雪亮雪亮的:是闽北的人民将我送到大学去深造的,是闽北的人民给我从医的机会的,是闽北的人民培养了我,难道我翅膀硬了,就要飞出闽北么?难道我忘记了闽北人民的养育之恩吗?妻子至今对此耿耿于怀,不能理解。然而余天泰心意已决,任谁来说情都不在意。
儿子考上南京的大学,他送儿子来到南京。当他和儿子来到母校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的江苏省中医院时,儿子说了句:“爸,你应该在这样的环境工作,才能体现您的身份啊。”余天泰一笑,原来,儿子也对自己的选择也不能释怀。他只是安静的看往家乡的方向,那里,他的精彩刚刚开始,那里,生命的精彩正在继续。
                                                       (作者 卓茹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