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女大学生更女人
--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现象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3月31日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现象获得的一套与
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反映着社会文化对女性和男性行为的适当期待。男女是指个体的生理性别,而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性别。
性别角色的研究始于1936年,terman提出相对立的人格特征词,男性化,女性化,描述女性和男性拥有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1964年rossi提出双性化概念,就是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上的女性化特质和男性化特质,并且认为双性化是最具有适应性的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bem提出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强),女性化(女性正性特质强),男性化(男性正性特质强),未分化(男女性正性特质都弱)。证明双性化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加显著的独立性,更加强烈的自尊感和创造性,心理最健康,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中国某领导人,就是女人相,是否是这样道理呢)。未分化是最差的性别角色
西方研究中将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称性别倒错,就是男性表现出极端女性化特征,女性具有极端男性化特征。这里的性别倒错或者性别角色倒错与医学性别倒错或者易性癖不同。医学上性别倒错,也是易性癖,或者性别转换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变态,患者心理上对自身性别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因为性别倒错或者性别角色倒错的概念有比较明显的负性含义,并且容易使人联想到心理障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和误解,本研究称为性别角色异性化。性别角色异性化是在与自身性别相一致的量表上得分低于中位数,并且在与自身性别不相一致的量表上得分高与中位数的人。
工具使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量表csri,50条,3量表,男性正性量表,如冒险的,勇敢的,豪放的;女性正性量表,如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心细的。中性量表,如诚实的,愉快的。
结果显示性别角色异性化在大学生中大约为11%。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女生多于男生。性别角色异性化分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单性化进一步可以分性别刻板者和性别角色异性化者。结果发现,性别刻板化多于性别角色异性。说明,尽管性别角色在大学生中发生变化,但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的塑造仍然起着重要的影响。统计学说明,女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长性别角色异性化比例逐年减少,原因是:1、性别角色异性化女生的男性化特质无明显变化,但传统的女性化特质逐渐增强,从而成为双性化性别角色者;性别角色异性化女生的女性化特质减弱,女性化特质逐渐增强,成为女性化性别角色者(女大学生越大越女人,也许是男人使他们变化的);3、性别角色异性化女生的男性化特质减弱,女性化特质无明显变化,性别角色变成未分化类型。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是一种人格发展的进步,是女大学生为了在人际关系交往,恋爱,择业的更好适应社会而作出的积极调整结果。
非独生子性别角色异性化者7.3%,多于独生子性别角色异性化6.8%,而独生女的性别角色异性化15%,多于非独生女的性别角色异性化13%。说明是否是独生子女没有影响。城镇性别角色异性化女性显著多于农村。与中国特殊的城乡差别有关,城市文化比农村繁荣,城市居民所受的文化冲击比农村强烈,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体现在女性性别角色上,因为女性的职业化,白领化使越来越多的女性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使更多城市女性朝着具有工具性特色的男性化方向发展。思想观念上,农村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比城市深,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父母这些人说,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在他们头脑里根深蒂固,普遍要求自己的女儿朝着女性化方向发展,孩子本人也是潜移默化中拒绝男性化行为,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象女孩子,这些导致了农村性别角色异性化女生明显比城市少(农村的女孩子更象女孩子)。
性别角色异性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性别角色类型,与性别刻板化一样,都存在单性化的缺陷。双性化是最为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因此,对性别角色异性化的大学生,应该引导他们朝着双性化方向发展,如发挥新闻媒体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舆论导向作用,鼓励父母做和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等教育部门做好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学生本人也应加强自身性别角色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