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根扎闽北、心怀仁爱

(2011-03-17 17:31:00)
标签:

郑宝萍

闽北

gb2312

仁爱医院

民营医院

健康

分类: 经营随笔、医院新闻

根扎闽北、心怀仁爱

--南平市仁爱医院发展记实

南平市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 吴剑

2011317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根扎闽北、心怀仁爱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和福建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公布以后,采访闽北民营医院的一棵奇葩—仁爱医院显得特别有意义。前几年,闽北地区民营医院可以说是风风火火,近年来,却出现明显分化,仁爱医院一枝独秀的发展值得闽北的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借鉴和思考。

 

根扎闽北办医院

“我们的根还是在南平”,仁爱医院郑宝萍董事长接受采访时这样说。2002年是他面对的重大人生考验,这一年,他与妻子吴兰珠大学毕业已经整20年了。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他们带着改变工作轨迹的想法,去参加20周年同学聚会。

厦门市一家医院条件不错,就是在基本建设。泉州市也是福建省经济发达地区,面试了、做了手术了,对方院长很满意,给吴兰珠是安排的妇产科主任岗位,另外月薪、安家费都很诱人,他们确实心动了。结果在同学聚会上,这些都是医院的技术骨干听到他们这样的决定,彻底否定了他们的想法。是的,一个已经是医院技术骨干的40岁的专家,需要背井离乡,又不会闽南话,到那里建立患者至少需要5年以上……同学的一席话,使他萌生要回南平市办一个医院,他心理深知,他们的根是南平,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平人,他热爱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

南平市第一医院有几个同事,也完全支持他们的想法,甚至意愿共同创业,要知道那时,南平市还没有一家真正的民营医院。可是要玩真的时候,一些同事退缩了,感到很冒险。已经坚定信心的郑宝萍毫不犹豫地办起了手续。可是,卫生局认为闽北没有这样的政策,更无这样的先例。20033月,全国卫生系统会议的春风吹来,也给闽北的民营医院发展带来一片绿色空间,当月市卫生局就批给了执业许可证,这是闽北第一家民营医院,也是唯一批准的市属民营医院。真正离开第一医院时,有的人犹豫了,徘徊了,毕竟有着感情,有着稳定,有着挽留。最后吴兰珠、王宏等医生护士7人,成为南平市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然,还有一些退休的老专家,也成为医院的重要力量。

许可证有了,房子也是一次惊险。现在的仁爱医院大楼是多次拍卖都流拍的房子,去签订租房意向以后,一旦得知他们有了许可证以后,当事人马上提出由租变卖。2003年的200多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对他们这些拿工资的人来说,不过现在已经价值1000多万元,当时他们也是没有想到的,好人也许有好报。不过,5个股东一合计,万一租了十年以后,别人要房子,那就麻烦了。他们想为了医院长远利益,百年老店,砸锅卖铁,也得买下来。加上医疗设备、药品供应,他们当时负债400多万元,凭着一点可怜的流动资金,医院静悄悄地开业了。

 

情系人才做医院

“医院开始三个月,大家没有奖金,但是帐给大家记上”,郑宝萍在开院之初对全体员工这样说,实事求是,暴露家底。医院的院长,科主任的工资也是比公立医院低不少,大家还是心怀创业梦想,意愿同甘共苦。

过去,自己是人才,被别人引进使用。郑宝萍夫妻这才感到,做医院管理者、投资者的难处,因为要考虑经济效益,业务发展,人才建设等。还是拼一下,失败了,就去闽南开始打工,就算拿40岁前的全部本钱全部打水漂,全部重来,他们心理这样准备着最坏的结果。不过,老天爷还是眷顾有心人。医院开张第一个月,就有了20多万元的收入,没有出现那样的亏损,心理开始才松了口气。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南平人,也许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吧!

人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仁爱医院的员工从过去的80人,增加到现在的160人,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是一支稳定团结的团队。2006年前,仁爱医院与其他民营医院一样面临的人才高流动性,也同样面临闽北医院吸引人才难的问题。

一名来自东北黑龙江的专家,在仁爱医院签订了短期劳动合同,然后又去了南方沿海发达城市工作半年,她竟然又折回到仁爱医院,这个闽北山区小城的小医院,签订了10年劳动合同。也许是同样的工资,但是有不一样的消费水平,或许是闽北人才的吸引点。其实,更重要的是仁爱的文化,仁爱的情感。

过去只管病人,现在需要管好员工,郑宝萍夫妇认为首先还是转变自己,他们自费近7万元,去福建行政学院系统学习EMBA课程。回医院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召开护士恳谈会。要求全体护士毫无保留谈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建议、要求。总结起来有29条,他承诺一周落实,话掷地有声,他做到了。持证的、上夜班的护士,在其收入和福利不低兄弟医院的基础上,年底发个大红包。这些护士,现在都与医院签订了10年期劳动合同。就这样护理队伍稳定了,大红包也促进了护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证的医生,更是签订20年的劳动合同。

当然,不能回避人才待遇问题,仁爱医院的做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原来单位收入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另外就是把灰色收入彻底洗成白色收入。在医疗行业拿红包、吃回扣已经成为潜规则,他们把这些收入也合法化,医生从过去拿得这些灰色收入,忐忑不安,现在按照合法收入纳税,坦坦荡荡。说真话,如果医生合法收入不错,谁意愿做那些事情啊。在仁爱医院,医生做人感到尊严。

当然他们知道,医务人员不怕做事情,只怕没有事情做。闲着生变,无事生非,医院发展,平台建设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心想专科强医院

民营医院怎么样做,没有什么模式可以搬抄。在夹缝中生存的仁爱医院,面临三大医院:南平市第一医院、南平市人民医院、解放军九二医院的强势发展。又面临着东方医院、友好医院、博康医院,三家民营医院的疯狂挑战。生存虽然解决了,发展是个问题。

妇产科是仁爱医院建院初期,就既定的优势科室。作为南平市知名的妇产科专家,原南平市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妇产科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吴兰珠,胸有成竹。她的老师来了,帮助她。她的同事来了,协助她。她的进修生来了,支持她。妇产科成为南平市品牌科室,产科连续数年,接生数位居几家医院之首。一半产妇来自农村,这其中一半,又来自市外,三明、沙县、尤溪的产妇都是慕名而来,南平市仁爱医院基本上在外县市区患者心理与妇产科是同义词。

外科建设可以说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反映医院的整体实力,他们来了一个差异化竞争,发展微创外科,这样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实行了后发优势。体检中心、不孕症专科等,他们都在激烈竞争的南平市场上了有了自己的份额。

价格优势助专科发展,这是仁爱医院的秘密武器。没有红包,不要回扣,患者少了一份负担;医院门诊药品比例19%,住院药品比例29%,大幅度降低了药品比例,使患者少花许多冤枉钱,同样都是按照国家收费标准,他们是南平市所有医院收费最低的,患者少了二份负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服务营销促专科建设,不比实力比服务,往往是许多民营医院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如果把实力与服务结合起来,那就如虎添翼。许多南平市民有这样的感觉,仁爱医院的救护车到处都是,无论的城市农村、晴天雨天,他们在快乐地忙碌着。其实,这就是仁爱医院的服务车,他们除了救护用车外,就是服务,患者住院免费接送,出院以后免费随访,患者感到温馨、爱意,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广告实在许多。仁爱医院就是坚持这样的承诺,数年如一日。

当然,郑宝萍董事长还惦记着,他哪个非常优秀的整形外科,如何更好地服务南平老百姓的事。

 

回馈社会好医院

仁爱医院已经成长七年了,所谓七年之痒不知道是否合适于医院吗?郑宝萍董事长这样想,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也许就是人生,也许就是中国的民营医院的现状。医院发展,特别是民营医院的发展,需要勇敢面对政策的风险。2006年国家实行新农合政策,作为民营医院的仁爱医院被安排在第二批的名单,政府进村入户的新农合政策宣传,他们错过了机会。业务大幅度下降,等到成为新农合定点以后,他们只能靠自己强有力的营销,才重新赢得市场。

前几年,闽北地区的医院深受医闹的困扰,民营医院更是深恶痛绝,有苦难言。他们毫不犹豫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来减少医患纠纷。一年,也就赔偿数万元,已经足够说明这些,民营医院就象大海小舟,艰难而有力地前进。

郑宝萍董事长当时也对医院的发展雄心勃勃,两次拿土地发展,失败了。民营医院的政策也是在曲折中前行着,就是民营医院所得税也是一波三折,本属薄利的医院,也在按章纳税。什么时候,有一家1000张床位的医院,他一定做得不错,就是不知道人才的多点执业什么时候开始……。

然而,这一切都在一次大地震中,那颗怦然的心态突然平和起来,进取的人生变得低调起来。5.12四川大地震牵动着仁爱医院人的心,猛然想起得益于政策和社会的民营医院发展了,还需要做点什么。卫生局说需要政府安排,红十字会说组织是公立医院,那他就以志愿者身份去灾区,他通过教会联系两地,带专家、买药品、购食品、坐飞机、包汽车、去北川、冒余震、睡帐篷。一心一意要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7天的时间,人生好像有大彻大悟的感觉。郑宝萍董事长说,过去常常劝吵架的夫妻去殡仪馆看看,夫妻关系就和谐了,生命如此脆弱,人生如此短暂,殡仪馆、大地震,也许就是人生的大学。

说到这里,他顺理成章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办医院?大约是20年前,他还是一个肿瘤外科的医生,一个30多岁贫穷的农民得了胃癌,他告诉患者手术加上药物大约需要3000元,就可以治疗好,那时的药物价格便宜,效果不错。农民说他没有钱,他选择了回山区去,胡乱吃点中草药,农民的背影深深地刻在头脑里,从来没有消失过。做一个医生帮助不了多少病人,办医院不就帮助更多病人吗?办一个便宜的医院,就可以帮助更需要帮助的病人吗?仁爱医院每年要减免医药费数十万元,只要患者开口。这就是郑宝萍董事长心中的好医院标准。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仁爱人感悟着,实践着,前行着!

(图片:吴兰珠院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