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传统文化与形式主义
吴剑
2011年2月10日
昨天晚上有一个网友心理咨询,因为她不能接受家乡亲戚的形式主义生活方式
。
她感到农村家乡的亲戚,形式主义特别严重。一个亲戚去世了,许多亲戚来奔丧,就象赶集一样热闹。除了极少数人一点点悲伤以外,其他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悲伤表示。给了钱以后,就大吃大喝,麻将娱乐,热热闹闹,这些使她心理非常不舒服。特别是老人家也是形式主义,说的话不着边际,做的事不痛不痒,客套,虚伪,她感到很不习惯。甚至为此还与老公吵架了,也使她很郁闷。
确实是这样,现代中国社会处在文化巨变的时代,可以说这30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历史上的3000年的变化,因此,文化差异,年龄代沟特别明显。现代年轻人,讲实惠,重时尚,求利益,与上一代人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消费态度,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我们必须学习求同存异,心理包容。这些我们不仅需要对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包容,还需要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文化包容,包括对我们的上一辈人的包容。没有必要去反对,毕竟我们对这些文化内涵不了解,另外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相反可以采取更加超然的立场,去观察,审视,欣赏,分析,这些也是文化现象。她表示赞成这样的看法和角度。
文化具有形式主义的成分,特别是传统文化,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是纯粹精神形而上的东西。有的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传播,沉淀,扭曲,加工,已经面目全非,解读困难。如我们的国戏京剧,许多年轻人不能欣赏,因为文化成为陈式。迈三步可能代表3000里路,插三杆旗帜,代表30000人马,这些使我们不能直观理解,大不如现代文化形式的全方位,多角度,甚至3D。毕竟在小小舞台上,无法体现30000人马,精炼就成为古代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只能深入才能理解,这些就是传统文化的味道。当然,传统文化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我们不能简单否认,接受,需要用现代思维去理解,历史角度去思考,我想既然能够流传几千年,一定有它的道理,不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作为符号,还是需要我们去认真解读,才能体会。我的话,她理解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