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态度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1年1月29日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客体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
,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婚姻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婚姻的主观看法。从整个社会对婚姻的普遍态度到个人社会化的具体环境以及个人的具体经历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个人对婚姻的态度。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适婚青年对婚姻的态度和正在进行中的婚姻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上一代人而言,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不婚青年越来越多,离婚率居高不下;婚恋程式结构转变,在传统婚恋观中,恋爱-结婚-性行为的递次线性模式是符合社会婚恋道德规范的,但是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中,这一模式已经被颠覆。一夜情,未婚同居等婚前性行为,开始趋于自然化,传统的婚恋模式已经被解构为恋爱-性行为-结婚;丁克家庭逐渐增多,婚姻的再生产功能越来越被淡化;恋爱,婚姻的门第观念越来越淡薄。
过去的婚姻态度量表只能适合已婚人群,其实婚姻几乎在所有人一生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夫妻关系是个人极为重要的社会支持,可以给予个人一种安定的力量和一份归属感,也为下一代提供健康正常的成长环境;对未婚青年而言,婚姻会带来一个远景,一个两个人共同希望达成的理想,可以使人的生活得有方向,有目标。了解未婚青年的婚姻态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婚姻态度量表mas是由braaten编,23条,包括2个因素:一般婚姻观念,自我婚姻评价和展望。中外文化还是有差异性。国外把“对于结婚人们应该非常慎重”认为是婚姻态度不积极,这些中国不能接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是终身大事,有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另外外国认为“我认为即使没有婚姻这个形式,两个人的关系也可以很坚固”,“人们一般并不满足于一生中只保有一段感情”,可能不合适中国。研究显示,女性,年龄较大,来自农村,非学生,父母婚姻稳定的对象对婚姻态度比较积极,相反就比较差。一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男权社会,传统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期待差异明显,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往往对婚姻,家庭有更多的期待和依赖;二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婚姻依赖越来越大,我国的家长普遍把子女的婚姻当成为自己的责任,积极督促,帮助,甚至强迫子女建立婚姻关系,在农村更加明显,所以年龄也是影响婚姻态度的重要因素;三是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是否完整,父母感情的稳固程度对子女的成长及发展影响深远;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假设认为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关系中倾向于重复他们的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相关模式,并把相似的模式传递给他们的孩子。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个人经由认同,模仿的学习方式吸收经验,建立个人的行为模式,父母是子女学习模仿的楷模,父母的婚姻互动关系即成为子女观察模仿的对象。若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和谐的,亲密的,子女通常会有积极乐观的婚姻态度。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