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一)
(2010-12-16 08:57: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朋友佳作、作品共享 |
现代家庭教育(字幕)
--南平市教育台健康大讲堂课程之四
建阳市中等技术学校
2010年12月15日
开场白:
各位青少年朋友、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叫黄建忠, 是建阳市中等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非常高兴也很感谢今天有这么一个平台,能够与家长朋友们沟通交流现代家庭教育。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 家庭学校 社会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是最早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影响时间最长,意义之深远,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我将以二个话题展开:一是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中的批评艺术?
第一部分:什么是家庭教肓?
1、家庭教育就是以父母及家人为依托,用语言、行为进行的教育活动。
2、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可许多的家长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学校,让老师来教育。其实学校教育重在知识的传导,技能的培训。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
二是家庭教育概念不清,观念陈旧。其实家庭教育重在素质教育, 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事,塑造孩子的优秀品格。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全中囯的父母没能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一番共同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这句话是教育荒废旳宣言,是现代教育的悲哀。最重要的教育目的被忽略了,忽略了人格的培养。林肯曾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无知的爱不是爱,而是伤害:
一是过度保护, 让孩子无能。父母爱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是一种本能。一但过度了,将会使孩子的独立性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弱化。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孩子成长中的障碍,是对发展中的孩子的一种莫大伤害。
二是溺爱,让孩子无情。有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娇惯有余而严格不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的错误言行放任自流,甚至纵容孩子的错误,滋长孩子的恶习。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娇气十足,缺乏独立性;蛮横自私,随心所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把对子女的溺爱,看作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父母的“极度关爱”、“溺爱”滋长了孩子的自私,造就了孩子“无情无义”,剥夺了孩子爱护别人、遭受挫折的权利。
(这里我们说一个故事:有一个善人很心疼路边的一个乞丐,每天都向乞丐的碗里放一块钱,天天如此。可有一天,乞丐发现此人将一块的硬币换成了一个五角的,乞丐不解为什么。善人摊了摊手:因为我结婚了。乞丐很生气叱问:你怎么可以用我的钱去养你的老婆。)当你总变着法地对一个人很好,日久天长,对方便习惯了你的给予,渐渐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一但有一天,你减轻了给予的份量,你在对方心中的位置立刻就一落千丈,还遭到对方振振有词的谴责。
三是干涉过多,限制孩子成长。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极为反感。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维护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教育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对孩子干涉太多,无疑是在制约他的成长。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都有享受“基本人权”、“得到尊重”和“人格自主”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过多干涉在一部分孩子身上可能表现为他们会有严重的自责心理,做事畏手畏脚,优柔寡断,不敢进取,没有信心,另一部分孩子,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一意孤行,性格古怪,心智成熟滞后,对人对事常有过敏意念和强迫行为。
四是破坏性批评。什么是破坏性批评?——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对犯错误者一味地指责;对错误进行反复的、连续性的批评;态度粗暴、言语苛刻、讽刺嘲笑,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自信、人格。
五是期望过高。有一个孩子曾说:“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里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现在,一看书就很怕,真想把它撕得粉碎……”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有关专家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是教育孩子要比任何工作都难。法国哲学家蒙田说:“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坚持随意而轻松的心态: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国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二是科尔曼报告认为,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老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的失误。1966年美国人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机会均等调查研究报告》,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这个调查研究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父母决定的!“科尔曼报告”发表后,人们开始从两个方面调整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命业”。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三是孩子可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可能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悔恨。
第一是有许许多多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成才, 在孩子面前,为了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常常哭哭啼啼或声嘶力竭地表白, 孩子我多爱你, 你要什么都满足你,为了你, 我怎么含辛茹苦地付出, 如果你不争气, 我就死给你看, 或者断决母子, 父子关系等等, 请问: 这难道就是为人父母的爱吗? 多么沉重的心理负担, 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压力。孩子的学习会快乐吗? 没有对学习的快乐心情, 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优秀吗? 孩子在德,智,体方面能够健康成长吗?
第二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 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忽视了素质教育。严肃地说, 这些家长所谓伟大、无私的爱--实际上是在孩子身上蛮目的索取。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为了能够让自己扬眉吐气,不断地向孩子要求这,要求那, 只要有一点没达到自己的目标,“爱”的态度和行为就发生了变化, 其实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 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其实这种无知的爱,给孩子形成了无形的压力,造成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
第三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采取付出与回报的模式, 这严重地违背了亲情的本质。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的差异,在兴趣和爱好上是有区别的, 不能生搬硬套,要科学,人性的去培养孩子, 发现孩子的长处, 并将孩子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成功, 这就是优秀。否则你那种所谓的“爱”是有代价的。别让爱扭曲了孩子的心灵,要更明白孩子还是社会的,塑造好孩子的优秀品格就是家长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第四知子莫若于父母, 让我们静下心,理性地重新审视自己, 评估孩子。(我们说一个案例:某县重点中学高三年段, 多年前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折腕的事件, 一女生用暴力殴打同班的另一女生,造成伤害,
肇事者被勒令退学。经调查;其原因是上高中以来该女生每次任何形式的考试在年段中总是第一, 而这一次考试的成绩却名列年段第二, 令该女生痛不欲生, 而后妒火中烧,精神失常, 加上性格内向,孤僻,导致行为的发生。以往老师对她评价甚高---学习优秀, 尊敬老师,
热爱劳动,生活朴实,勤俭。原因分析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偏面性是引起这埸悲剧的根源, 加上个人性格内向, 沉默寡言产生嫉妒心理,导致行为结果。该女生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父亲过去因家庭成份问题,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 把改变家庭命运的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考上名牌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只能赢,输不起。解决方法是分析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世界各国教育的竞争,与其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竞争,不如看作是家庭教育的竞争。家庭教育的成败,同样决定学校教育的成败。“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家长的手中。”
四是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故事:在美国的一个小镇所有的人们都在兴高采烈地等待一星期后的马戏团到镇来演出,彼得的父亲更是一个马戏迷,可当一星后马戏团的到来那天,彼得的学校正好要开家长会,彼得父亲毫不犹豫地来到彼得的班级参加家长会,人们不解问他怎么不看马戏,他回答:马戏这次没看,下次还有机会,可孩子的成长却只有一次,不能重来。)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对孩子的性格、智力和身体状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而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孩子所接受的遗传因子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
五是中国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必倒霉。(我们说一个案例:赛达斯“神童”的悲剧,有这样一个“人造天才”的故事。
好水酿好酒,好土塑好佛,好环境培养好人才。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所以说爱不是权利而是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现在的中国,什么都提倡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但最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父母教育却被我们遗忘了。西方方达国家的年轻恋人如果想领取结婚证,必须参加政府举办的父母学校,培训合格,才能领到结婚证。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的孩子还没到起跑线(还没出生),就意味着已经输掉了。
因此,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