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刀不能解决美容所有问题
--心理因素对口腔正畸的影响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8月7日
在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16-22岁去年是主要人群。这个年龄段处在青春后期和青年早期,是生理和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过渡事情,心理和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封闭,通常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和反叛意识,在这个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具有鲜明特点。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holems提出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健康问题。Ngom认为口腔畸形威胁人类健康,多与心理苦恼,牙周状况不佳,咀嚼功能受损密切联系。严重畸形的他们不认为给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比较轻微畸形的却认为影响严重,产生强烈正畸需要。正畸需要就是人们对自身的畸形畸形主观判断后,对正畸治疗的欲望或要求。
结果显示,epq基础对正畸需要没有影响,事实上在临床中,内向患者更加渴望接受正畸治疗,具有更加强烈的正畸需要。主观上有正畸需要的青年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没有什么区别。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心身健康水平是生物因素心理适应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不健康必然对躯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疾病,适应能力受到影响。当今社会,人们对个人魅力十分重视,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具体到面部和谐与对称,常常看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为他人所接受以如何认知自身的重要指标。人们在交流中需要相互注视对方,牙齿位于面部中心位置,容易引起注意,牙齿对面部容貌,语言,表情具有重要功能和意义,因此,部分牙齿畸形的青年在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下,产生了自己牙齿不美观的感觉,没有达到他们自己认为的社会可以接受的牙齿美观程度,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和丑陋,常常会压抑自己,长期的心理压抑和潜在压力影响心理健康,加重牙齿畸形产生的心理影响,造成躯体化,抑郁等。进一步认为牙齿畸形影响社会交往,求职,择偶,自信心等,产生了解决牙齿畸形,提升面部容貌的心理需要,产生中国正畸需要。体像是容貌对自己身体的姿态和感觉的总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给予的美丑,强弱的主观评价形成了自我体像,受客观容貌,社会影响,文化审美的共同作用。研究显示,主观上有正畸需要的青年在容貌评估,舒适程度,健康评估,身体部位满意和超重方面与主观上没有正畸需要的青年存在差异。有正畸需要的青年甚至产生体像障碍。他们更容易把女性美貌的人形容为更有吸引力的更亲善的人。这些说明那些对自己容貌和牙齿不满意的人,夸大了自身牙齿畸形的程度,希望通过正畸治疗改善自己的容貌,寻求对自己体像的改善,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使自己更有吸引力。提升正畸也是需要了解患者治疗动机和影响因素,消除患者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正畸治疗,避免医患纠纷产生,实现患者个体化治疗期望。“美容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患者建立良好的体像,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单靠手术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因此,16-22岁青年正畸需要的,健康评估和身体部位满意度越低,icon越高,正畸需要就越强烈。说明,正畸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更好治疗牙齿畸形外,还需要实施心理咨询,解除心理因素对牙齿畸形造成的心理负面情绪。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