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容易焦虑
--谈特质焦虑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4月27日
焦虑是人们时常感受到的一种负性情绪,它是个体在面临危险性或不确定性情景时在主观上感到紧张,烦恼,忧虑等,同时伴有自主神经系的激活。Spielberger提出状态特质焦虑理论,将焦虑分成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是个体暂时的一种心理状态,特质焦虑是个体在焦虑易患性上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即把一个外部环境知觉为危险的或有威胁的倾向,以及对这种危险产生状态焦虑反应的倾向性上的差异。研究认为特质焦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与外部刺激无关,特质焦虑水平比较高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情景时更容易出现焦虑,他们总是倾向于高估未来潜在风险,影响引发状态焦虑的情景范围,能够产生的焦虑情景更多,更容易把中性的甚至积极的情景知觉为紧张情绪,更加注意环境中的负性刺激。调查工具是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情况分析,目前焦虑水平对人决策行为的影响的理论解释,认知资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概率偏向理论,情绪取向理论。后二者比较好解释高特质焦虑者和焦虑障碍者的决策倾向,在同样决策情况下,高焦虑者往往倾向性认为成长更大的失败概率。他们对失败造成的情绪刺激有更低的觉察阈值,而且这些认知倾向成为高特质焦虑者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为了部门决策失败给自己造成的情绪刺激,高焦虑者会表现更多的风险回避。
研究发现,女性的主观损失感与其特质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决策行为更多受到情绪取向的影响,女性表现出风险回避倾向,可能并不是为了回避失败本身,而是为了回避失败给自己造成的强烈情绪刺激。风险决策与人的道德推理,情感特点等有关,因为它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可能造成与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则相悖的后果。研究显示,男女在道德推理上存在差异,男性更强调抽象的公正,法律,规则。女性更强调人际关系,而不是抽象的合法性,她们往往注重道德选择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决定对他人的冲击。这些使女性更注重自己的决策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可能影响,并努力回避由于自己决策损害人际关系而引发的紧张感。同时,她们更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对自己的决策后果作出重新评估,从而使她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决策倾向。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策略中的灾难化对女性的焦虑水平有显著影响,对男性影响不明显。认为女性的心理敏感度高,更容易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关。男性在冒险、叛逆等方面显著高于女性,但在不计行为后果方面,男女不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男性在风险决策中,特别在紧急情景中,更容易打破规则的限制,打破决策的不良后果对行为实施的影响,采取果断的行为。
研究发现在反应时间上的差异,说明男性在思维和感觉方面占优势,女性在直觉和情感方面占优势。直觉与启发式系统联系,认知加工速度快。思维和感觉方面的加工与分析加工系统联系,加工速度慢。这些使男性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需要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女性在决策过程中,往往放弃对情景的具体分析,直接根据直接的情感,信念,期望等作出判断,因此女性反应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预料决策或者行为的结果,这些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焦虑源,中国广泛性焦虑的患病率为1.5%,男女比例为1:2,说明现实生活中女性更容易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