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聊天的心理学研究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2010年4月22日
在网络中,网络使用者为自己建构相应的信息,以表征其身份和基本特征,如网名、年龄等。由于这些信息的设定是非实名制,因此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通常,网络使用者先对这些信息进行知觉和筛选,然后对选入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对象进行交流。在这过程中,网络使用者是依据什么线索做出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知觉和判断。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知觉的准确性。研究认为,网络聊天者的反应模式是注意-兴趣-愿望。其相应的行为是选择聊天对象-进行聊天并且推测性格-下次聊天意愿。因此,评定者首先会不知觉地对使获得信息的真伪进行知觉和评定,然后才可能对其人格进行知觉和判断,从而产生将来是否继续聊天的意愿。因此,首先了解网络使用者如何处理有关他人信息的过程和方式,以及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Oicq是一种网络即时通信系统,它支持用户在互联网上查找朋友,聊天和发送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填写个人基本资料15个项目,来完成虚拟自我的建构。
调查内容,用oicq个人资料需要自行设定的12项:网名、年龄、性别、血型、生肖、生日、城市、省份、头像、职业、个性签名、个人说明。及自动生成的3项信息:是否有摄像头,级别,拥有业务。基本信息对择友行为的影响程度完成不影响1-非常影响7;真实程度虚假0,真实1;评定拒绝性网络行为对其选择友行为的影响程度,9种拒绝性原因:礼貌差,语言激烈怪异,打字速度慢,聊天主动性差,回应次数少,聊天内容无聊,询问私人问题,同质性低(兴趣不相投),没有见面机会,影响程度非常影响1-没有影响5。分8类影响:地理位置,属性特征(年龄,性别),自我说明,职业,外在形象,软件设备,生辰,硬件设备。
结果显示,男性选择聊天对象更加注重对方的属性特征,女性更加关注对方的自我说明及职业。理科比文科更注重对方属性,qq使用时间比较长的比较关注自我说明,外在形象,软件设备及生辰。自我表征最真实的信息为:性别、省份、城市;最不真实的:个人说明、生日、职业和年龄。女性更容易拒绝语言激烈怪异,聊天内容无聊及询问私人问题。男性比女性更介意是否有见面机会。
研究显示,通常网络使用者是通过oicq个人档案的15项信息来搜索,选择,确定聊天对象,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对方的年龄,网名,个人说明。最不关注的是对方年血型,级别,业务。大学生倾向于寻找年龄差别不到的使用者为聊天对象。,他们认为相同或者相似年龄的群体对于情感和流行事物的观念在整体上具有一致性。大多数学生认为网名和个人说明表示了自身的喜好和个性,因此通过对网名和个人说明的关注,可以比较有效地筛选出可能更适合的网友。血型是生理特征,级别和业务与使用时间有关,对人格的说明不有效,更容易忽视。在性别方面,男性选择关注对方年龄,性别。女性关注对方个性品质,如个人说明,职业类型。男性倾向于选择年龄相近,或者稍小的异性为聊天对象,女性希望在网络上寻找友好的,可靠的,具有理解力的朋友,固定白领工作者往往是可靠的,生意人或者无业者往往是不可靠的。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更为开放,更具有包容性,对年龄,性别的关注更低。在使用时间上,老用户比新用户更喜欢有内涵的,并且有一定级别,专业设备的用户进行交流。真实性评定,自我评定与对他人评定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城市,省份的真实性高,个人说明,职业,年龄的真实性低。性别的真实性最高。自我评价的平均真实性在87%,除了年龄,职业,个人说明外,其他项目真实性大约55%。大学生群体是相对单纯可靠的。对他人行为的判断基本是用对自我行为的评定为基础的,他们对自我信息的隐蔽性低,因此,对他人的信任度比较高,基本上属于不设防群体。
研究发现,最影响人际选择的网络行为是礼貌差,语言激烈怪异,聊天内容无聊,询问私人问题,兴趣不投。最不影响的是有无见面机会。说明网络人际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在聊天过程中,大学生相对在意对方的人格篇品质,人礼貌程度,是否尊重他人及兴趣方面。二是大学生不太在意将来是否有见面机会。即有将网络中的聊天对象始终视为网络朋友而非常现实朋友的倾向,这或许表达了大多数都是些对网络人的现实拒绝性。女大学生更关注对方品质,对语言激烈怪异,聊天内容无聊,询问私人问题的对象表现更强烈的拒绝。而男大学生对见面机会有无关注程度高,这意味着在网络行为中,女性对网络对象更多表现为柏拉图形式的交往,而男性的现实性意味相对浓厚。
摘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